第二年,即公元前11年,年輕的杜路蘇斯將軍,改變了進攻日耳曼的路線。軍隊從萊茵河沿岸的克桑騰(Xanten)基地越過萊茵河,從東麵進攻,抵達日耳曼的心髒地帶。軍隊從威悉河中遊地帶返回萊茵河西岸的基地過冬時,選擇了向北迂回的路線,和出發時的路線不同。羅馬人的軍事行動,不僅是戰場上的正麵交鋒,還包括了在各個要塞開路、造橋的工兵作業。這些作業需要穿過大片的森林,森林地帶即使在白天能見度也相當低。在蠻荒地區打仗的確是舉步維艱。
公元前10年,杜路蘇斯決定向最終的目標易北河流域發起進攻。他計劃用2年的時間占領易北河,為了節省時間,軍隊冬天不返回萊茵河,原地留在日耳曼的中心部。那一年,28歲的杜路蘇斯首次當選為執政官,奧古斯都和羅馬人民都對這位年輕的將軍充滿了期望。
當32歲的提比略和28歲的杜路蘇斯從前線接連不斷地向首都傳送捷報時,53歲的奧古斯都也正準備將本土的行政組織規劃作一個徹底的完結。奧古斯都從來不會一次性提交議案,他總是先提出一部分的內容,然後再作一些修正,反反複複,直至他心目中的計劃完整成形。元老院和公民大會麵對已經既成的事實除了讚成無計可施。他們之所以不提出反對意見也是因為找不到漏洞。在改革重建方麵,奧古斯都絕對是一位天才。
行政改革
奧古斯都改革的基本方針,不是要求達到整體的提升,而是建立起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核心”,餘下的部分,用現代語言講就是交給民間管理。
這個方針並非來自奧古斯都與生俱來的理念,而是因應形勢所需。羅馬公民以成年男子人數計算是500萬人,相對於羅馬帝國全境5000萬的人口,作為統治方隻有掌握核心,才可能長久維持。
這個方針也不是奧古斯都獨創,羅馬的建國之父羅穆路斯建立的國家政策中已經體現了這種思想。經過不斷的延續,成為了一種非常實用的羅馬人的“哲學”。
奧古斯都之後100多年的希臘人普魯塔克在他的《列傳》中明確地指出,羅馬興盛的根本原因就是同化戰敗者。在“敗者為奴”的古代,羅馬人的這種同化具有何等的意義,對於經過了18世紀《人權宣言》洗禮的現代人而言,或許有些茫然,但是即便像雅典這樣高度文明的地區也從未對“敗者為奴”的觀點產生過質疑,可見羅馬人的生存方式有多麼的特別。羅馬人將這種生存方式傳播至帝國全境,使之由特殊變成了一個普世的價值。奧古斯都所做的就是將這種傳統的羅馬人的生活哲學製度化,並且運用在帝國的各個領域。
奧古斯都將北至阿爾卑斯山、南到墨西拿海峽的意大利半島,即羅馬帝國的本土,規劃成11個大區。這種劃分不是拿著標尺單純地按照地理位置來劃分,而是根據居民所在的部落、傳統、風俗等的不同,分門別類。大家不妨拿它和2000年後今天的意大利各大區來作個比較。意大利語的“大區”
(Regione)的詞源來自拉丁語Regio。如今的意大利發展到18個大區(實際為20個。——譯者注),這是由於2000年來人口不斷增加的原因。奧古斯都規劃的意大利本土的11個大區具體如下:
第一大區(拉丁姆·坎帕尼亞,Latium Campania)——現拉齊奧(Lazio)、坎帕尼亞(Campania)兩大區。
第二大區(阿普利亞,Apulia)——現普利亞(Puglia)大區。第三大區(盧卡尼亞·布魯蒂姆,Lucania Bruttium)——現巴斯利卡塔(Basilicata)、卡拉布裏亞(Calabria)兩大區。第四大區(塞尼阿姆,Samnium)——現阿布魯佐(Abruzzo)、莫利塞(Molise)兩大區。第五大區(皮切諾,Piceno)——現馬爾凱(Marche)大區。第六大區(翁布裏亞,Umbria)——現翁布裏亞(Umbria)大區。第七大區(伊特魯裏亞,Etruria)——現托斯卡納(Toscana)大區。第八大區(艾米利亞,Emilia)——現艾米利亞-羅馬涅(Emilia-Romagna)大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