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奧古斯都統治中期(前18-前6年,45-57歲)(21)(1 / 2)

區圖上,我也順便標上了“奧勒留城牆”(亦稱奧勒利安城牆,Aurelianu)。這座城牆建於公元3世紀末期,當時“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分崩離析,首都處於不得不修築城牆來抵禦外敵的形勢之下,在至此之前的300年間,羅馬一直都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塞爾維烏斯城牆至今還留有少許遺跡,在奧古斯都時代,它應該保存得更好。不過,保存祖上留下的東西,還是無視,完全是兩回事。帝國時代的羅馬在對首都的定義上已經超越了共和時代。最好的例證就是第14個居民區跨過了台伯河的西岸。原本作為軍事防衛線的台伯河從此成為了一條流淌在市內的普通的河流。

奧古斯都之所以能無視塞爾維烏斯城牆的存在,將首都劃分為14個居民區的另一個理由,是因為在居民區下麵又規劃了265個市鎮(vicus)。如果隻有14個居民區的話,有些區可能會被城牆隔成兩半而產生諸多不便,但如果是比居民區規模小的市鎮,那麼,牆的兩邊各有一個市鎮,就不存在什麼問題。由於附圖是略圖,所以居民區的分割簡單地呈直線狀,實際上應該是錯落有致、彎彎曲曲的。

根據規定,各大區、市鎮的區長、市長由選舉產生。奧古斯都延續了愷撒的人才錄用的路線,這些地方的公務員中,有不少是解放奴隸。這意味著元老院議員,甚至是皇帝本人所居住的地區的政務官可能出身於奴隸。奧古斯都之所以允許這些人擔任公職,不單純僅是因為“英雄不問出身”,區長、市長完全屬於行政職務,他們的工作包括了區內道路的整備、清掃,以及街角的祭壇、寺廟的管理等。市鎮的規模一般在300人左右,作為當地長官,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正確統計出轄區內的失業者人數,即有資格接受免費小麥配給的貧民的數量。所以,這些地方首長還同時兼任了“社會福利局”局長的職責。奧古斯都本人幾乎沒有親赴戰場帶兵打仗的經驗,因為他自己沒有資格稱呼士兵“戰友們”,也禁止阿格裏帕、提比略、杜路蘇斯用這個稱呼,而統一稱為“戰士們”。然而,站在統治者的角度,要激勵人們勤奮地工作,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負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就像其他地方的人民一樣,奧古斯都的政策激發了首都人民積極參政、自主管理的欲望,準確地說,他們的反應比其他地方更強烈。向饑民發放糧食是國家的職責,但是到底是哪些人最需要糧食,則由人民自己來判斷。

地方呈報上來的饑民的人數超過了20萬。盡管這個數字超過了“父親”

愷撒製定的15萬人的上限,奧古斯都還是接受了申請。不過,他規定每年對接受社會福利的市民進行一次人口審查,根據審查結果調整標準。然而,有一些問題不是能夠由人民自主決定的,或者說交給國家處理會比較妥當。

正如前文所述,為了確保首都人民的糧食供應,奧古斯都設立了一個“糧食局局長”的職位,指派專人負責管理。和糧食管理同樣,對於水資源,也相應設立了一個“水道局局長”的位子。除了以上兩個職位之外,第二代皇帝提比略,針對台伯河泛濫的問題,又增設了一個“台伯河治水長官”的職位。另外還有一個負責首都公共建築維修的“公共建築·神殿修複官”。擔任這些官職的人選必須是有執政官或法務官經曆的元老院議員,由此可見,它們都是重要而且是“光榮的公職”。

與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如說“條條大路來自羅馬”。奧古斯都設立了一個“道路事務官”,專門負責道路的維修、保養。這個職位之前就存在,奧古斯都隻是將它常規化。我認為判斷一個民族實力的基本標準,在於對維護公共財產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以及是否有將之付諸實現的能力。奧古斯都設立專門機構,也向後世的羅馬人傳達了保護公共財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