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的日耳曼部落中甚至包括了從未同羅馬軍交過手的、居住在易北河東部的“長須族”(long beard)。羅馬軍團的銀鷲旗插遍了萊茵河以東400羅馬裏(約合600公裏)包括易北河在內的整個日耳曼地區。
根據提比略的戰略,沿易北河順流而上的羅馬海軍與由西向東的陸軍聯合作戰,獲得了預期的戰果,奧古斯都征服日耳曼的夢想似乎就要實現了。
然而,日耳曼人並沒有全線投降,其中也有些部落在戰敗後,另謀出路,東山再起。馬爾柯曼尼人(Marcomanni)的首領馬羅波達斯(Moraboduas),曾經作為人質,在奧古斯都的親戚家度過少年時代,他是少數了解羅馬的日耳曼人之一。獲得自由、回到故鄉的馬羅波達斯,為了部落的生存,放棄了對抗羅馬,帶領部落遠走他鄉。馬爾柯曼尼人遷移到位於多瑙河南麵的波希米亞地區時,正是公元前9年,提比略的弟弟杜路蘇斯率領軍隊到達易北河之際,等到公元5年,提比略再次占領易北河時,馬爾柯曼尼人已經在波希米亞生活了14年。
馬羅波達斯在這14年間,秣馬厲兵,建立了7萬人的步軍團和4000人的騎兵隊,以羅馬軍團的方式,組織和訓練軍隊。擁有強大兵力的馬羅波達斯,不僅自封為王,而且與羅馬中央政府締結了外交關係。
盡管有軍隊做後盾,馬羅波達斯仍然力求避免與羅馬的正麵衝突,但是他統治的地區免不了成為那些不滿羅馬武力鎮壓的斯拉夫人以及其他日耳曼部族首領的避難所。無論馬羅波達斯是否有意抗衡羅馬,在羅馬人眼中,他統治下的波希米亞地區就像愷撒當年在高盧會戰時所見到的不列顛,遲早會察覺到它威脅性的存在,波希米亞南部的邊境距離意大利僅350公裏,這個路程步兵用12天、騎兵隻需要4天就可以抵達。
公元6年,奧古斯都認為征服日耳曼的目標已經達成,決定出兵攻打馬爾柯曼尼人。負責此次戰役的提比略,為了能在入春後立即發起進攻,在多瑙河附近建立了冬營地。為了對付這個唯一沒有投降的日耳曼部族,提比略采取了兩路夾擊的進攻方式。由他率領的部隊從南向北、薩杜爾尼努斯的部隊由西向東,將馬爾柯曼尼人包圍起來一舉殲滅。兩軍抵達前線的行軍時間預計在5天左右,羅馬軍團已經作好戰鬥準備,隻等積雪融化。
然而,事態的發展正如帕特庫魯斯所言:“命運之神有時候會將人類的計劃破壞殆盡。”公元6年,正當提比略等待春天向北發起進攻的時候,沒料到背後受敵,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發生了大規模的內亂。
叛亂
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是提比略引退羅得島之前占領下的地區,與意大利隔著亞得裏亞海遙遙相望。羅馬統治之後,在這裏修建了道路,在要塞建立了由羅馬退伍兵移居的殖民都市,並且成為了帶動當地經濟的中心地區。羅馬人對這個與意大利一海之隔的地區的羅馬化,表現得非常之積極。
這裏以地形複雜而著稱,從未經曆過文明化。在它南麵居住的希臘人是航海和通商的民族,對於海洋的興趣遠遠大於陸地。而且由於希臘的高度文明,希臘人非常了解羅馬基礎建設之好處,並且懂得充分加以利用。那些掌握了希臘本土以及小亞細亞的經濟命脈的希臘人之所以願意服從羅馬統治,與其說是因為他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倒不如說他們清楚羅馬化會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益。這好比是知道汽車速度快的人,才能了解高速公路的好處,而對於那些長年累月在山野中過著馬背上生活的人而言,要他們搞清楚什麼是高速公路,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成的羅馬軍團之外,也新加入了由行省人民組成的輔助兵,其規模基本與羅馬軍團相同。建立輔助兵,意味著讓昔日的敵人重新拿起武器,因此始終存在著危機。加入輔助兵,雖然從軍期間衣食住有所保障,退伍後還可以獲得羅馬公民權,然而這些待遇對當地人而言,是否就有特別的吸引力呢?說得極端一點,原本做山賊的人,需要這些東西嗎?所謂的文明,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