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奧古斯都統治後期(前5-公元14年,58-77歲)(7)(1 / 2)

提比略和馬羅波達斯年齡相仿,少年時代作為人質寄宿於奧古斯都親戚家的馬羅波達斯,說不定和提比略還曾經做過同桌。盡管是戰敗者,但是能夠作為人質的將來都有可能成為當地的統治者。因此人質通常都會寄宿在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羅馬人家庭中,而且和寄宿家庭的孩子們接受同等的教育。所以我才會經常將人質比喻為“交換留學生”。馬羅波達斯決定休戰的根本原因並非是出於他與提比略的同桌友情,而是他了解羅馬。對於提比略的和談要求,他沒有提出任何的附加條件。

解除了北方危機的提比略,將手中的5個軍團都投入了鎮壓叛軍的戰鬥。就在這個時候,來了強大的援軍。居住在多瑙河下遊一帶的色雷斯人(Thrace)的大王,親自率領騎兵隊加入了提比略的軍隊。色雷斯人的騎兵在亞曆山大大帝時代就聲名赫赫,對於騎兵力量一向虛弱的羅馬軍團來說,色雷斯人的支援,簡直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古代的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大多位於現代的原南斯拉夫的境內。原南斯拉夫的地形極其複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遊擊隊之所以能抵禦住德軍的進攻,就是憑借了地形優勢。在現代,這個地區的紛爭難以平息的原因,也是和其複雜的地勢有關。這裏自古以來就是打遊擊戰的好地方,對此提比略也不敢掉以輕心。

公元7年,為了因應敵軍的規模和所在的位置,提比略同時使用兩種戰術:一種是一舉殲滅的速決戰,另一種則是以消耗敵軍實力為目的的持久戰。由於地勢的緣故,戰場不能集中在一處,無法展開羅馬軍最擅長的平原布陣、短兵相接的戰鬥方式。提比略不得不化整為零,打一個個的局部戰。古羅馬人並不認為發動戰爭是罪惡,因此對於戰敗者相對比較寬容,而且盡可能地去同化他們。但是,對於那些歸屬了羅馬之後中途毀約、揭竿起義的人,絕不手下留情。叛軍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尤其是那些將官們知道,如果被捕,唯有死路一條。

羅馬軍在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各地,受到了叛軍的頑強抵抗,戰鬥進行得非常慘烈,雙方的官兵都很清楚,一旦做了俘虜,就會招致虐殺。

根據奧古斯都的要求,緊急招募的援軍陸續到達了前線,軍隊的大本營附近集聚了成千上萬的羅馬軍人。根據當時在現場的帕特庫魯斯的記錄,有10個軍團的羅馬兵和70個大隊以上的輔助兵軍團、14支騎兵隊、重新歸隊的退伍軍人1萬人,以及各同盟國派來的援軍和新兵隊伍,總人數達到了15萬人左右,與兵力超過了20萬人的叛軍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然而,這在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提比略看來,並非是什麼可喜可賀的事情。

真正的戰地指揮官都清楚,一旦兵力超過了5萬人,軍令就難以貫徹得徹底。也就是說,如果總司令手下沒有一批優秀的軍官從中協調,他的指令就無法得到全麵的執行。這樣的一個軍官組織通常是要經過長年的合作,才能夠逐漸完善,並非一日就能成立。

除了前線的調配,後勤的“兵站”(logistic)也是一個大問題。兵站在後方主要負責軍需品補給、運輸以及保證線路暢通的任務。羅馬軍的兵站是一支古代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強大的後勤部隊,一些現代的軍事專家甚至認為,羅馬軍的勝利是靠兵站贏來的。然而,再優秀的兵站,要滿足15萬人兵力的供給仍然是難以維係。

事實上15萬的人數並非是真正的軍力。首先那些新兵不受訓練根本無法打仗,可是,在激烈戰鬥持續不斷的狀態下,又沒有條件進行訓練。就算那些曾經有過戰場經驗的退伍軍人,也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才能恢複狀態。而那些由行省人組成的輔助兵都是在家鄉附近服兵役,在遠離家鄉的環境,多少也會影響到他們的作戰能力。

總而言之,兵力增加的同時,麻煩也隨之增加。如果無視這些問題,將所有的人都送到第一線,那隻會帶來更大的犧牲。羅馬人重視後勤,代表著他們不提倡無謂的犧牲,如何讓陣亡的人數降到最低,是評判一位將軍指揮能力的首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