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比略做的第二件事,是要求元老院賦予日耳曼尼庫斯“全羅馬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元老院同意了。奧古斯都在駕崩前一年將這項權力分與提比略,提比略卻在繼位那一年就做了這件事,這表明他身為“第一公民”,也沒有獨攬各項權力。
但是,沒有一種動物像人類一樣,能夠在各種矛盾中穩若泰山。剛說不需要強勢的領導人,可一旦危機降臨,又馬上改口大聲說“第一公民”應當身先士卒前往第一線,指揮大家擺脫困境。提比略繼位時發生的“危機”,是指駐紮在潘諾尼亞負責多瑙河防線的3個軍團以及負責萊茵河防禦的8個軍團的叛亂。雖然稱之為叛亂,但那其實不過是士兵要求改善待遇而發生的罷戰。然而參加罷戰的人都拿著武器,如果稍有失誤,便會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麵。
不過,對於要求“第一公民”身先士卒的呼聲,提比略卻置之不理。一年前,日耳曼尼庫斯就成為萊茵河沿岸8個駐守軍團的總司令。提比略甚至把“全羅馬軍隊的最高指揮權”和日耳曼尼庫斯分享,奧古斯都的遺囑還預定了他就是繼提比略之後的皇帝。提比略把對這次危機的處理,全權交給這位跟他共享權威與權力的28歲的年輕人。
要回應潘諾尼亞3個駐守軍團的要求,還得從首都羅馬派人前往。由於軍中缺乏能夠真正掌握3個軍團且兼備權威與權力的總司令,提比略原本預定前往並完善多瑙河防線,結果因為奧古斯都駕崩而擱置。這次,提比略派自己26歲的親生兒子杜路蘇斯前往此地。近衛軍團軍團長之一的塞亞努斯也率領兩個大隊、共2000名近衛軍團的士兵隨行。等待杜路蘇斯一行的是潘諾尼亞3個軍團1.8萬名士兵。提比略決定坐鎮羅馬,靜觀這兩個年輕人如何應對這個局麵。
軍團嘩變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潘諾尼亞軍團發生了反對提比略的軍團嘩變,竟是因為軍團長普拉耶斯對下轄士兵的體恤。在這位軍團長得知奧古斯都駕崩,以及提比略將繼承皇位這一信息之後,就以憑吊先皇、恭賀新皇為由,給所屬軍團的士兵們休假。而士兵們也暫時擺脫了繁重的土木工事工程以及嚴酷的軍事訓練,共有3個軍團的士兵們聚集在夏季營地中晃來晃去,三五成群地紮堆聊天,享受這難得的休閑時光。
人一旦有了空閑,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命運,這些士兵也不例外。他們逐漸開始擔心奧古斯都死後自己的命運,畢竟奧古斯都統治了羅馬帝國40年之久。現在這一切戛然而止,自己效忠的對象換成了新的主人。羅馬軍團的士兵大都是誌願入伍的職業軍人,他們的心中充滿著對今後可能會失業的不安與恐懼。
然而,在這份不安與恐懼沒有消退之際,他們又想起了平時繁重的土木工事工程與嚴酷的軍事訓練的辛苦。現在他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時間,才激起這些念頭。巧合的是,最會煽風點火的士兵,也正好就在這座軍營。這個名叫貝肯尼斯的家夥,曾是羅馬劇場中調動氣氛的能手,現在卻是軍團的一名士兵。這名口若懸河的士兵對大家煽風點火道:
為什麼我們要像奴隸似的,必須聽命於人數不多的百人隊隊長,甚至比百人隊隊長還少的大隊長呢?若不趁此時新皇根基未穩,或懇求或威脅上麵的官員,去改善我們的待遇,那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大家想想,我們忍耐長達三四十年的兵役,忍受衰老,忍受留在身上的累累傷痕,為了什麼?不就盼著有朝一日可以拿到工資退役回家!可是退役也不過是個幌子,到後來還不是假借援助國家之名,仍舊要我們做相同的工作?就算苟活下來熬到退役,那些人又巧立名目,說是殖民開發,二話不說就把我們送到沼澤或不毛之地,最後我們還不是一無所得?這就是我們的下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