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皇帝提比略(14年9月17日-37年3月16日在位)(8)(1 / 2)

處在前線的夏季營地隻是臨時基地,要求並不高,隻要能滿足基本的飲水、能防禦敵人就行了,所以夏季營地大多建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與此相比,要從秋末住到來年初春的冬營地,則多設在生活便利的村鎮附近,士兵們也不用帳篷紮營,而是住在常備的營房裏。此外,冬營地有士兵們親密的女友等候,這是服役期間的單身羅馬士兵無法抗拒的誘惑。

首先,第八軍團的士兵最先提出返回冬營地,接著第十五軍團的士兵表示讚同。隻有第九軍團的士兵說要在夏季營地等候回複,但又擔心隻有自己留守且離敵人很近,萬一情況有變,無法應對。這樣一折騰,3個軍團都想立即回到溫暖舒適的冬營地去。

杜路蘇斯看著士兵們出發的背影,思考著如若在冬營地,那麼僅靠軍團長普拉耶斯就能管理好這些士兵了,於是他當即決定返回羅馬。然而,士兵們一直盼望新皇帝提比略的“答複”,好像根本就沒有離開過羅馬。

與此同時,駐紮在潘諾尼亞之北更遙遠的萊茵河防線的士兵也發生了嘩變。

不過這個“日耳曼軍團”的嘩變從爆發到結束,都與潘諾尼亞軍團大相徑庭。首先,潘諾尼亞有3個駐守軍團,萊茵河沿岸則有8個。單從人數而言,潘諾尼亞被稱為“日耳曼軍團”的軍隊負責萊茵河防線,沿萊茵河上遊、下遊分為兩個部分:上遊因為地勢較高,又被稱為“高地日耳曼軍”,下遊因地勢較低,又被稱為“低地日耳曼軍”,兩軍分別配置了4個軍團。各軍團的軍團長直接指揮6000名士兵,高地日耳曼軍的4個軍團之上還有負責統籌的軍團長,低地日耳曼軍也有另外一名軍團長。公元12年之前,提比略是整個日耳曼軍團的總司令,公元13年起則由日耳曼尼庫斯接任。總司令全由奧古斯都的親信擔任,是因為他要用這支勁旅拿下延伸至易北河的日耳曼全境。正因如此,日耳曼軍團的士兵比其他地區多,實力也最為強勁,堪稱羅馬帝國軍隊的精銳。

精銳之師也並非一朝一夕打造的,軍隊需要能征善戰,不斷積累對敵經驗,磨煉意誌,做到令行禁止,才能成為精銳之師。公元14年初秋的嘩變,就是剛入伍立即被派到日耳曼的新兵引發的。

羅馬軍團的士兵,首先必須是擁有公民權的羅馬公民。當時,羅馬公民大多來自意大利半島。而那群從南意大利被送到北方的萊茵河下遊地區,對邊境防禦一無所知的新兵們,除了要迅速調整以適應當地的惡劣氣候和地形之外,枯燥乏味的邊疆防禦生活很快就讓他們感到厭煩。因此他們迫切要求改善待遇。與駐守潘諾尼亞軍團的士兵們一樣,他們也認為趁皇權更替之際,向新皇帝提比略提出要求改善待遇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日耳曼軍團嘩變與潘諾尼亞軍團嘩變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首先表明了立場,願意全力支持日耳曼尼庫斯繼承皇位,然後才提出要求改變待遇的精明要求。

其實,日耳曼軍團的士兵們並不是討厭提比略,隻是他們認為由先皇的血親日耳曼尼庫斯繼承皇位才順理成章。曆史學家塔西佗指出,士兵們早有主見,他們認為如果日耳曼尼庫斯知道整個軍團鼎力相助,必定會暗自竊喜,到時自己成了皇帝繼位的有功之臣,那麼他們改善待遇的要求,日耳曼尼庫斯一定不會拒絕。

日耳曼尼庫斯卻出人意料地斷然拒絕了,他甚至率先對新皇提比略宣誓效忠,隨後要求士兵也宣誓效忠。這樣一來,士兵們的待遇要求肯定就泡湯了。另一方麵,來往於各地的商人是當時信息傳遞的有效途徑之一,潘諾尼亞軍團嘩變的消息也通過這些商人,傳到了萊茵河下遊的營地中。

與潘諾尼亞軍團的嘩變不同,低地日耳曼4個軍團的騷亂並非有人蓄意煽動,而是在士兵中間自然發生的。所以,士兵不是一開始就要求改善待遇,而是嘩變發生之後才提出來的。百人隊隊長最先承受士兵的怒氣,這是兩次嘩變的相同之處。對於這次以星火燎原之勢瞬間蔓延整個夏季營地的嘩變,軍團長凱奇納束手無策。此時,日耳曼尼庫斯因征稅滯留高盧,聞訊後,他立即放下手邊工作,迅速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