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皇帝提比略(14年9月17日-37年3月16日在位)(10)(1 / 2)

嘩變士兵們忙著獲得寬恕,把帶頭嘩變的主謀們一個個用鐵鏈綁住,帶到第一軍團長的跟前。對這些主謀的審判是這樣進行的:士兵們拔出刀劍,圍繞講台站著。這些主謀被一一押上講台,由大隊長向台下的士兵們詢問這人有沒有罪,如若有罪呼聲很高,這個人會被即刻推下台就地正法。每處決一個人,士兵中就會響起歡呼聲,仿佛殺了這些前一刻還是朋友的主謀,他們的罪行就蕩然無存了似的。

然而,日耳曼尼庫斯對這種處決方式置之不理。站在他的角度考慮的話,雖然羅馬人早就沒有拿活人做祭品的習慣,但這種行徑無疑是野蠻而殘酷的。因為這不是他的命令,而是借士兵們的刀除掉嘩變者,所以他應該有充分的理由置之不理。

日耳曼尼庫斯沒有使用武力,就成功地將士兵們最為痛恨的百人隊隊長重新洗牌。由於他使用的是較為“民主”的方式,才使得他聲名鵲起。

這些百人隊隊長被挨個兒傳喚到總司令跟前,在如實彙報了自己的姓名、所屬百人隊、出生地、服役年限、有無戰功等之後,如果作為上司的大隊長或所轄軍團的士兵們認同這名百人隊隊長的勤勉與正直,他就接著當他的百人隊隊長;如果被認定為貪婪殘暴者,則就地免職。

就這樣,科隆的冬營地恢複了原有的秩序。屯紮在克桑騰營地的第五、第二十一軍團的士兵們在得知科隆的“審判”之後,義憤填膺。這些士兵在所在營地掀起了暴動,並且比其他軍團都更加強硬和徹底。如若要處罰,我想這些士兵是最應該受到懲罰的。日耳曼尼庫斯決定在事情沒鬧大之前想辦法解決,如果有必要,即使同為羅馬軍人,也會刀劍相向。科隆和克桑騰都是萊茵河沿岸的基地,於是日耳曼尼庫斯下令備好渡河的船隻。就在出發之前,他先派快馬信差帶著密函,送往克桑騰營地的凱奇納軍團長處。密函中寫道,他將親自率領軍團順萊茵河而下,要凱奇納在自己抵達前妥善處置,否則將會把整個克桑騰冬營地夷為平地。

凱奇納將沒有參與暴動的士兵召集在一起,把密函上麵的內容轉述給了他們。這些士兵達成了一致意見,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隻有趕快行動。

夜幕降臨之後,自相殘殺的行動拉開了帷幕,戰況非常慘烈。畢竟不是與敵人作戰,而是每天寢食相處的手足士兵。而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使得他們無法看清楚刀砍下去的對象,致使很多無辜的士兵都莫名其妙地被殺死。

在抵達觸目驚心的羅馬軍營之後,日耳曼尼庫斯見到的是血流成河、屍橫遍地的慘象。但日耳曼尼庫斯別無他法,隻有歎息道,這根本就不是處置而是虐殺,但此刻他也隻能下令,把死者的遺體火化掉。

聞著空氣中彌漫的血腥氣味,讓幸存的士兵內心也開始變得十分凶殘。日耳曼尼庫斯認為,要讓這群血脈賁張的士兵們恢複正常,隻有讓他們再淋一次來曆不同的鮮血。不是內亂卻上演了手足自殘的慘劇,要想洗雪這個羅馬軍團中前所未聞的汙名,唯有把刀槍對準萊茵河對岸的敵人。雖然10月底是一個根本不適合作戰的季節,但日耳曼尼庫斯依舊匆忙下令在萊茵河上飛速架橋。

此時對舒適地住在萊茵河東岸的日耳曼人而言,禍從天降。在他們看來,10月底並不是羅馬人發起進攻的月份,出人意料的是,殺紅了眼的羅馬軍隊竟突然攻了過來。由於毫無防備,結果當然是羅馬軍隊一舉大獲全勝,將日耳曼人殺得丟盔棄甲。用日耳曼人的血來祭奠亡靈的羅馬士兵,覺得這似乎已經洗刷了自己的汙名,於是溫順地跟著百人隊隊長回到科隆和克桑騰的營地。日耳曼尼庫斯終於能向遠在羅馬的提比略報告了——日耳曼軍團的嘩變已經被平息了下去。

於是,提比略召集元老院議員開會,向他們報告了杜路蘇斯和日耳曼尼庫斯已經解決了潘諾尼亞軍團以及日耳曼軍團的嘩變事件。然後,他又說服元老院同意日耳曼尼庫斯對士兵們承諾的3項特殊待遇,不僅是駐紮在日耳曼的8個軍團受惠,屯紮在潘諾尼亞的3個軍團也依照此例辦理。在他看來,畢竟總不能一邊讓步,另一邊又不認賬。如果總是用同一種手法,說不定哪天潘諾尼亞軍團又會鬧騰起來。元老院的議員們也感同身受,這項提案終於得到了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