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財政
不得不提的是,公正不應僅僅局限於司法範疇,也應納入作為德政基礎的稅收製度。提比略對稅收製度的理念較為堅持——絕不增加稅款。這樣做不僅僅是因為要遵循先皇奧古斯都定下的規矩,而且,提比略本人也非常肯定不加稅的合理性。(有關奧古斯都的稅收製度,請參閱《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國家財政收入有著這樣的特色,即便還沒有出台新一輪的開支,總額也會不停地攀升。羅馬帝國的疆域雖然還是維持原有版圖,然而,從奧古斯都進行稅收製度改革以來,差不多已經經曆了半個世紀了。這時候,就有這樣的議論出現了:到底是隻用維持現在的稅收製度就行了,還是應該上調行省公民稅收比率?
提比略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應該把他們當做是剪取羊毛的羊,而不是宰殺來食肉的羊。”把收稅的對象稱之為“羊”其實是一種太過直接的說法,那麼這些人心中會怎麼嘀咕呢?他們真的會覺得一年被剪一次毛比被宰了吃掉好嗎?如果真的曉得會被屠宰掉,他們即使在實力不濟的情形下,也會舍命相搏。要是一年隻用繳10%的行省稅就能避免被宰殺的話,他們就會乖乖地順從。此外,也應感謝當時處於“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年代,他們也不需要將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與鄰近部族的戰鬥中。如若遇到外族入侵、土匪強盜襲擊之類防禦“狼來了”的危機,現在都由霸主羅馬帝國的軍隊來挑起重任。假如羅馬霸權之下的行省人民如果都能這樣考慮,對於羅馬統治者而言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他們不用增強軍事實力,但仍能夠建立鞏固的“安全保障”。這也正是奧古斯都所思考、提比略所讚同的“合理性”。
然而,就算是不管不顧,每年的財政支出仍會隻增不減,必須想辦法解決國家財政麵臨的困境。為了貫徹收支運行的合理性,其中包括兌現20年服役期的承諾,提比略麵臨的首要課題就是建立一個完善的財稅體係。
其實,奧古斯都實行的並非寬鬆的財稅政策。作為帝國的奠基者,奧古斯都不得不考慮贏取民心的政策。話雖這樣說,奧古斯都麵臨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民心的向背問題。奧古斯都設立的羅馬帝國皇位,必須同時取得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認可才能繼位。此外,一旦二者收回認可,就將直接影響到坐在皇位上的人。考慮到“認可”或是“選舉”,並不是由“有投票權的人”依據人氣的高低來決定支持與否的,還是有不少人是通過對才華、力量、功勞等進行評估之後,才決定是否繼續支持,拉丁語稱之為“virtus”。即便有例外的情形,但博取民心的政策與公共利益還是必須找到契合點。
埃及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物,是安葬法老的陵寢金字塔;希臘的代表性建築物,是供奉著庇護生靈的眾神的神殿;然而,提到羅馬的代表性建築物,答案卻是讓羅馬公民生活舒適的街道、下水道、橋梁、議事堂、港口和浴場等基礎設施。為什麼羅馬會如此重視公共事業?他們的公共事業如此興盛,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傳統精神中找出答案——從事這種公共事業工程,是上層精英不可推卸的責任。博取民心的政策與公共利益,這兩點在羅馬帝國是共生共榮的。奧古斯都在位的40年內,完成了原本用來對付對手安東尼的公共事業,這些建設的數量相當可觀。在安東尼戰敗之後,這些公共事業隨即轉化為鞏固奧古斯都帝王統治的重要基石。雖然當時的奧古斯都靠戰友阿格裏帕與梅塞納斯兩人協助完成了這些事業,然而,他還是有資格自誇:“留給我的是一個滿是磚瓦的羅馬,我身後的卻是一個大理石的羅馬。”奧古斯都在《功業錄》中大量地列舉了他的政績,從中不難看出,他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收買民心的。
那麼,繼承奧古斯都衣缽的提比略又該怎麼做呢?從結果來看的話,不到緊要關頭,提比略是紋絲不動的人,擺在他麵前的首要任務是財稅製度的重建。最終,提比略還是認為大規模的建設不宜過多,原因在於奧古斯都完成的工程可謂不勝枚舉,僅僅維護這些建築沒有龐大的資金根本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