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皇帝提比略(14年9月17日-37年3月16日在位)(13)(1 / 2)

撤離日耳曼

提比略繼承皇位之後的工作:第一,確立皇帝的統治地位,並鞏固帝國政權;第二,不斷完善國家的財政製度;第三,一係列帝國戰略上的問題,即帝國北方的防線是繼續維持在萊茵河呢,還是應繼續推進到易北河?

在生活於現代社會的我們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答案,從提比略時代到百年後塔西佗時代的羅馬人,也清楚地知道羅馬帝國的北部防線就是萊茵河。然而,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人,就曾經嚐試過征服易北河的日耳曼地區。但在何時,誰拿主意放棄的,沒有人能夠回答得上來,因為奧古斯都和提比略對此都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派往日耳曼的軍隊就暗示了他們的意圖,但最終又退回了意大利本土。這是發生在羅馬史上最不光彩的事件,他們兩位當事人都對此緘默不語,不知道是否是奧古斯都至死都不能放棄征服日耳曼民族,這個撤退的爛攤子才交給提比略去處置的呢?

被現代學者認為“野心太大”的奧古斯都征服日耳曼之旅,於公元前12年正式拉開序幕。當時他讓妻子莉薇婭的養子之一——杜路蘇斯率軍前往。杜路蘇斯大膽運用戰略,於公元前11年、前10年在日耳曼原野上不停地征戰,並於公元前9年抵達了易北河。不幸的是,這位年輕的統帥在回國途中,從馬上摔下來喪失了性命。公元前8-前7年的日耳曼戰線總指揮則由他的親哥哥提比略擔任。然而,由於奧古斯都失去了戰機,導致羅馬軍隊沒有采取有效的行動,而提比略也於公元前6年隱居羅得島。直到公元4年,提比略才重返戰場,使得日耳曼戰線恢複了生機。公元5年,提比略率領的羅馬軍團再度揮師至易北河。奧古斯都在遙遠的羅馬,應該是一直在夢想著完全征服日耳曼人指日可待吧。

在公元7年,與萊茵河並稱為羅馬帝國兩大防線的多瑙河南線,居住在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的原住民發生了反抗羅馬帝國的大規模暴動,當時有能力平叛的將領僅有提比略一人。在提比略離開日耳曼戰線之後,就把羅馬軍團在日耳曼的軍權授予了瓦魯斯,一位奧古斯都遠房親戚的女婿。然而,公元9年秋天,瓦魯斯和3個軍團在條頓堡森林全軍覆沒。(參閱《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這對於希望稱霸日耳曼的奧古斯都而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奧古斯都最終挺了過來。提比略第三次就任了日耳曼戰爭的總司令,由提比略率領的羅馬軍隊不停地在日耳曼平原征戰,時間從公元10年到12年,戰火延續了3年的時間。

公元13年,提比略被奧古斯都召回首都羅馬,這或許是奧古斯都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所以想把統治羅馬帝國的皇權交付給提比略。但在我看來,對羅馬帝國即將完成的日耳曼霸業,奧古斯都想在日耳曼尼庫斯手上實現。同年,日耳曼尼庫斯取代提比略成為日耳曼軍團前線的總指揮,日耳曼尼庫斯就是20年前在日耳曼逝世的杜路蘇斯的大兒子。“日耳曼尼庫斯”從字麵意思可以理解為“稱霸日耳曼的英雄”的別稱,原本這個稱謂是留給杜路蘇斯的。然而在羅馬,父親的稱號成為兒子的名字一事並不鮮見。此外,由於日耳曼尼庫斯與奧古斯都有著血緣關係,所以自然得到了奧古斯都的疼愛,這也成為奧古斯都把征服日耳曼的事業交由日耳曼尼庫斯完成的原因吧。

公元前12年伊始,羅馬帝國在日耳曼的軍事行動雖然停滯了不少時間,但前後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還是白白地浪費掉了,難道奧古斯都沒有考慮過與其一事無成,還不如把軍隊撤回到萊茵河嗎?

為什麼這樣呢?原因在於如果前麵是一條將要撤退的戰線,而日耳曼尼庫斯又是將會接任提比略皇位的重要人物,奧古斯都怎麼會把他擺在那裏呢?如若因為這件名聲掃地的事件而使得羅馬曆史上第三任皇帝的仕途遭受挫折,那麼豈不是極不明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