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皇帝提比略(14年9月17日-37年3月16日在位)(14)(1 / 2)

羅馬軍隊在發動進攻的時候,聲勢浩大。然而,隨著寒冬的逼近,在他們準備返回萊茵河畔冬營地時,日耳曼人的遊擊戰突然間打亂了羅馬軍隊的計劃。凱奇納軍團兵分兩路後導致兵力分散,加上腹背受敵,好不容易才狼狽地撤回到克桑騰的營地。而日耳曼尼庫斯的軍隊,在歸營的途中也是曆經千難萬險,民間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在回營過程中損失的士兵人數比戰爭折損的還要多得多。元老院批準了日耳曼尼庫斯及其下屬3位軍團長在首都舉辦的凱旋儀式。我想這大概是元老院接受提比略的建議而舉行的。除了為4位將軍舉行凱旋儀式,元老院還提議因日耳曼戰場上取得了勝利,授予提比略“國父”的稱號,但是對於這個稱號提比略斷然拒絕。如果提比略真接受了“國父”稱號的話,就不能從日耳曼撤軍了。然而,僅僅用凱旋儀式來為這些將領們慶祝,那麼“勝利後撤”

的說法也能夠被人接受了。不知是否是元老院的決議使日耳曼尼庫斯的力量得到了加強,翌年,即公元16年,他攻入了日耳曼地區。

日耳曼尼庫斯率領剛剛補充完新兵的8個軍團共8萬大軍,沿著萊茵河順利直下,穿過北海,並逆著埃姆斯河北上,直搗日耳曼的心腹。阿爾米紐斯也首次以會戰的方式迎戰羅馬軍隊,然而,在戰術方麵還是羅馬人比日耳曼人更勝一籌,羅馬軍隊在前麵兩次戰爭中都是以全勝收場。日耳曼尼庫斯用擄獲的敵軍武器,在戰役發生的地點鑄造了勝利紀念碑,上麵刻著這樣的銘文:“蕩平萊茵河與易北河間的日耳曼人的我皇提比略之大軍軍威浩蕩,在此將勝利獻於最崇高之神祇朱庇特、戰神馬爾斯以及神君奧古斯都。”同年,他又從敵人手中成功奪回了瓦魯斯將軍遇害時被奪走的三麵軍團旗中的第二麵軍旗。

這一年的回師南下也不太平。雖然沒有受到日耳曼人遊擊戰的阻擊,加之戰鬥中的損耗也沒有多少,波濤洶湧的北海卻讓羅馬軍隊嚐盡了苦頭。此外,日耳曼的地形和氣候也給羅馬軍隊帶來了不小的損失。

日耳曼尼庫斯經過艱苦跋涉才率軍撤回到萊茵河畔的冬營地,但是,他又在考慮明年春天的戰事該如何安排了。就在這個時候,由提比略邀請日耳曼尼庫斯回首都舉行凱旋儀式的信被送到了前線。日耳曼尼庫斯立即提筆回信,懇請提比略能夠再給他一年的時間,他就能夠完成稱霸易北河的大業。但是,提比略的態度仍然沒有改變。

翌年,公元17年5月26日,首都羅馬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儀式,羅馬人慶祝征服日耳曼民族的歡呼聲此起彼伏。凱奇納及其他3位將軍身穿凱旋禮服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方,其中還有拉著象征被征服的日耳曼民族、即載有阿爾米紐斯妻兒的車駕。接下來,凱旋儀式的高潮到來了,駕著4匹白馬拉的戰車,31歲的年輕總司令日耳曼尼庫斯登場了。在這輛戰車上還坐著他的3個兒子與2個女兒。

他的妻子阿格裏皮娜也在凱旋儀式之列。在公開場合,日耳曼尼庫斯與2000年後的歐美領導人相似,經常有妻子陪伴在他的左右。而羅馬人也與2000年後的現代人一樣,不惜對這位年少有為、家室和睦的總司令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在凱旋儀式結束後不久,提比略就公布了日耳曼尼庫斯的下一處任職地,當然不是日耳曼前線,而是距離日耳曼路途遙遠的東方。理由十分簡單,皇帝的繼任者必須出馬親自去東方完成重要的任務。

曆史學家塔西佗這樣寫道:“禁止日耳曼尼庫斯從戰爭中脫身。”我想真正的原因,在於塔西佗認為日耳曼尼庫斯的戰功受到了提比略的妒忌。

我們暫且像塔西佗所認為的那樣,承認是提比略出於妒忌更改了日耳曼尼庫斯的任職地點。其實,提比略如果有意繼續日耳曼戰爭,他還得重新任命總司令。適合接任日耳曼尼庫斯,而且又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選其實也不乏其人。這個人就是提比略的親生兒子,亦即日耳曼尼庫斯的義弟——29歲的杜路蘇斯,他的戰功在於平息了潘諾尼亞士兵的嘩變。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提比略並沒有指派任何人(包括杜路蘇斯)接任日耳曼尼庫斯的位置。更進一步,提比略竟然廢除了低地日耳曼軍團、高地日耳曼軍團共計8個軍團的總司令職務。這些措施也說明了提比略不想再繼續日耳曼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