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帕提亞王國問題,從羅馬霸權遍及整個地中海區域的公元前1世紀起,羅馬就開始全神貫注地思考此事。盧拉加斯、龐培和羅馬帝國其他非常優秀的將領,無時無刻不把帕提亞王國當做目標,進行稱霸東方的事業。即使沒有直接和帕提亞王國交手,卻通過在周邊展開軍事活動,成功實現了對帕提亞王國的軍事封鎖。而要徹底解決帕提亞王國問題、即將準備出發遠征的愷撒卻遭到謀殺,此事不得不擱置下來。
愷撒被謀殺後,奧古斯都在內亂中繼承羅馬帝國皇位,也開始著手處理這個棘手問題。然而,奧古斯都是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糾紛的。當一提到以外交途徑解決糾紛,我們現代人,特別是日本人,都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在一個平和的氣氛中,通過談判協商來解決問題。奧古斯都的外交途徑卻是先以軍事力量震懾,再進行和平談判。經過曆史的無數次證明,這種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外交方法。顯而易見,理性不會使得人類自發地清醒過來,而隻有在武力的強迫下才會認清事實的本質。奧古斯都采用這一手法也正是因為他掌握了這個要點。
公元前21年,羅馬帝國與帕提亞王國在從幼發拉底河中的一個小島上舉行了和平條約的簽約儀式。羅馬帝國的代表是奧古斯都的繼承人提比略。在出席簽約儀式前,帶領軍隊對帕提亞王國實行“武力威懾”的也是這位時年21歲的提比略。在這一年簽訂的條約中,兩國再次確認以幼發拉底河為國界,在承認貿易自由的前提下,雙方發誓不互動幹戈,這次談判才得以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這次締約之後,兩國除了偶爾進行的細微調整之外,友好關係維持了35年。現在,重新調整的時期又一次來臨。在兩國關係處於略微調整的公元2年,奧古斯都派往東方的是時任“皇太子”的蓋烏斯。如同上次一樣,出席者也必須是皇位繼承人。作為完全的君主專製國的波斯民族帕提亞王國,如對方出席的不是社會地位高的人的話,其出席資格是不被認可的。這和現代的民主國家喜歡有能力的人來負責談判具有同樣的道理。
所以,把日耳曼尼庫斯從日耳曼調回來之後派往東方,這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足以讓日耳曼尼庫斯本人與羅馬公民接受。對提比略而言,把因完成稱霸為受眾人信任的日耳曼尼庫斯派到東方解決帕提亞王國問題,即使撤退也能在不致使不滿情緒爆發的情況下得以實現。
提比略的東方政策完美地繼承了奧古斯都的行事作風。換言之,他也是左手以武力威懾、右手搖著橄欖枝倡導和平。但是外交手段的成功與否受製於先行的宣傳戰。
提比略隨即致函元老院,要求元老院立即授予即將前往東方的日耳曼尼庫斯“最高司令權”。元老院也經過了簡單的決議,認為日耳曼尼庫斯是派往東方最適合的人選。帕提亞王國獲知這個決定後,一定感受到羅馬帝國對這一問題的認真態度。在作好準備之後,日耳曼尼庫斯在公元17年的秋天離開羅馬,前往東方。如同他總帶家人同行的一貫作風,這次雖然把長子、次子和兩個女兒留在羅馬,但他還是將懷有身孕的妻子阿格裏皮娜以及5歲的小兒子卡利古拉帶在了身邊。這一行程日耳曼尼庫斯兼顧希臘等地的觀光,不愧為一段十分愜意的旅程。
早在把日耳曼尼庫斯派往東方之前,提比略就把他的親生兒子杜路蘇斯派往了多瑙河前線。由於萊茵河上建立防線以後,同樣與日耳曼民族相對的多瑙河沿岸的防禦體係的確立,就比以往更加迫切了。奧古斯都式的統治方式也被提比略沿襲了下來,把養子與親生兒子兩人派往前線之後,提比略自己坐鎮首都指揮。顯而易見,皇帝身在首都是負責羅馬帝國運轉的“大腦”,而派往前線的軍團長正好是“四肢”。
日耳曼尼庫斯的東方之行
日耳曼尼庫斯雖然隻有31歲,但他是一個很受歡迎與愛戴的人。這不僅是由於他有著非常帥氣的外表,而他的母親是奧古斯都的外甥女,還有著非常顯赫的出身背景。除此之外,妻子又是奧古斯都的孫女。又身為三男三女的父親,子女眾多也使他贏得了庶民的擁戴。而且,還有日耳曼尼庫斯為傾聽手下士兵的心聲,夜晚裝扮成兵卒走訪士兵帳篷的逸事。2000年之後,一位現代曆史學家還在稱讚他是一位“充滿熱心的將軍”,而在士兵眼中,他是位非常注意民主的上司。當然,日耳曼尼庫斯性格開朗,溫文爾雅,對誰都彬彬有禮。雖然他會一見到士兵們暴動,就失望得想要舉劍自殘;或是看到許多船隻因受到北海狂風的侵襲而沉沒時就感到絕望,感覺都是自己的失誤,而想要跳海自盡。但是這些舉動在普通的羅馬人眼中,恰恰是他心懷仁慈,是一位十分體貼下屬的領導人的表現。另外,他對於以元老院主導為特色的共和製有著無法掩飾的親近,正因為如此,在保守的元老院議員中日耳曼尼庫斯也大受讚賞。日耳曼尼庫斯率軍從羅馬南下,沿著阿皮亞大道前往布林迪西進軍之際,沿途擠滿了祈求他平安歸來的羅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