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皇帝提比略(14年9月17日-37年3月16日在位)(17)(1 / 2)

一直在持續的亞美尼亞皇位繼承權爭奪戰,導致了羅馬帝國與帕提亞王國之間關係的變化。亞美尼亞人民厭倦了出身羅馬並由奧古斯都支持而登上皇位的沃諾內斯的統治,想把沃諾內斯趕下皇位後讓本都王的兒子——被人民認為具有東方君主風範的澤諾尼斯當亞美尼亞王。從奧古斯都選出的王子這點看來,沃諾內斯肯定具有統治的能力。不僅如此,這位王子也應該有羅馬統治者才有的能力與幹練。然而,羅馬人認定的君主就是國家的統治者,而在波斯人觀念中,君主是妻妾成群、準備戰爭、準備狩獵以及舉辦宴會的領導人。在價值觀上,東方和西方確實存在著差異。從亞美尼亞被驅逐的沃諾內斯逃到了敘利亞,受到了敘利亞行省總督的保護。亞美尼亞敢做出這種與反羅馬無異的舉動,正是因為它認為有鄰國帕提亞作為靠山,才使它擁有了付諸行動的勇氣。而帕提亞國王一直打算把亞美尼亞納入自己的版圖,也認為這是一次把羅馬的影響力從亞美尼亞抹去的良機。不管怎麼說,按照羅馬一貫的東方政策,即以西邊的敘利亞行省與北方的亞美尼亞王國為基地,對帕提亞王國形成封鎖。

不過,對於使羅馬和帕提亞王國之間可能隨時爆發戰爭的這種挑釁行為,提比略作出了冷靜而透徹的對策。亞美尼亞對於羅馬帝國仍舊是非常重要的屏障這點是不會變的,當然,這並非單純的出於占領欲想據為己有,把它置於羅馬的控製之下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從文化與曆史角度出發,亞美尼亞人和帕提亞人同樣都屬波斯文明圈。在提比略看來,亞美尼亞皇位的人選隻要能讓下屬的亞美尼亞人民滿意,使國內安定、政局穩定、確保亞美尼亞今後繼續保持和羅馬的友好關係,這就夠讓羅馬帝國欣慰了。或許提比略早已完成對此事的調查,知道覬覦皇位的澤諾尼斯是親羅馬的本都王的兒子,而他本人也並未站在反羅馬派的一邊。提比略讓澤諾尼斯當上亞美尼亞王,還有一個條件,就是澤諾尼斯的名字必須改為阿爾塔什斯,即從希臘名改為亞美尼亞名。

麵對這種複雜的情勢,日耳曼尼庫斯此行的主要任務就是到達阿塔克薩塔,即亞美尼亞兩個首都之一,在阿塔克薩塔完成亞美尼亞新國王的繼位儀式。就這樣,亞美尼亞新國王的繼承儀式在亞美尼亞人的歡呼聲中落下帷幕。在日耳曼尼庫斯的精心操作下,帕提亞王國的計劃至此全部落空。看清現實的帕提亞國王阿爾達班連忙派遣使節到日耳曼尼庫斯處,提出願意與羅馬重新締結友好條約,並提出具體的建議,即在幼發拉底河中的小島上進行締結協約儀式。如若任由敘利亞行省保護的前任國王沃諾內斯一直待下去,有可能變成新國王統治的威脅。於是其中有一個附帶條件,就是希望日耳曼尼庫斯能將保護沃諾內斯的地方遷移到離亞美尼亞更遠的地方。對此,日耳曼尼庫斯同意了,打算把沃諾內斯轉移到小亞細亞的羅馬行省。就在護送途中,沃諾內斯不知出於何故想要逃跑,最終被追隨而來的百人隊隊長殺死。當然事情是否如此,真相不得而知,然而,不再有威脅亞美尼亞王國局勢的人了。

這一年,羅馬帝國在以外交手段成功地處理亞美尼亞問題的同時,也顧及了帕提亞王國。直到公元34年,也就是從這一年起到阿爾塔什斯國王去世為止的16年中,可以說羅馬不費一兵一卒,就把關係到羅馬帝國東方安定關鍵的亞美尼亞王國收歸手下,在這件事情上大獲成功。

其實,除了助亞美尼亞王登基、重新與帕提亞王國締結友好條約之外,日耳曼尼庫斯被派往東方之行,還有另外一個雖沒有前兩個聲勢大,但也很重要的任務。也就是完成對於東方君主國家中算是小國的已與羅馬結成同盟(事實上的屬國)的卡帕多西亞與科馬根尼的處置。雖說沒有大國帕提亞與中等國家亞美尼亞那麼棘手,但是這也是日耳曼尼庫斯的第3個重要任務。雖說從現代的地理位置上來看,這兩個小國位於土耳其的最東部,但與羅馬帝國的直轄行省敘利亞一樣,同樣都是封鎖第一假想敵帕提亞王國這一舉措上的重要棋子。在公元18年,卡帕多西亞的老國王阿爾科拉歐斯因有反羅馬的行動而被召回並扣留在羅馬帝國本土,卡帕多西亞皇位的繼承問題浮出水麵。與此同時,在科馬根尼王國還未遴選出繼承人的情況下,國王也駕鶴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