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如若女人加入男人之間爭端的話,那隻能使男人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最終導致場麵無法控製。日耳曼尼庫斯的妻子阿格裏皮娜最引以為傲的,是身為神君奧古斯都的直係血親這一點,所以她總在各場合拋頭露麵,連軍團的閱兵典禮也要參加。阿格裏皮娜的這種做派使皮索的妻子普蘭希娜萌生了對抗心。這位總督夫人也開始經常出入軍團消磨時間。兩個女人之間的抗衡發展到了各個方麵,這樣的抗衡在對權威和權力隻能次於日耳曼尼庫斯的皮索態度上也日益暴露。皮索甚至對日耳曼尼庫斯要求調派1個軍團的命令充耳不聞,毫無反應。當然,並非上述一件爭端就使得日耳曼尼庫斯對皮索產生了不滿。從公元18年至次年的這個冬季,日耳曼尼庫斯偕同家人前往埃及,打算在埃及避寒。然而,埃及是皇帝的私有領地,在羅馬身兼重職的人不論是誰,不經皇帝的許可是不能入境的,這從奧古斯都時代開始就有規定。在日耳曼尼庫斯看來,既然身為東方區域的最高司令官,那麼進入在其管轄範圍之內的埃及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他在沒有得到羅馬的提比略許可的情況下便進入了埃及。對於日耳曼尼庫斯而言,埃及特別是首都亞曆山大,由於這塊土地與他的外祖父安東尼淵源頗深,所以他的心裏洋溢著親切感。
日耳曼尼庫斯一家的埃及之旅,按照他時年32歲“熱情洋溢的領導人”的性格觀察的話,應當完全是按照他個人的意願進行的。此行,他們前往合葬在亞曆山大的墓地的外祖父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的靈廟。此外,在身邊缺少護衛的情況下,他們還以一副希臘式的短衣打扮遊走在亞曆山大的街道。不得不提的是,當時的埃及特別是亞曆山大是希臘人的城市。他們像普通遊客一樣周遊人人向往的尼羅河,興致勃勃地觀賞沿岸的金字塔與寺廟。當他聽說亞曆山大的居民缺少食物之後,就把原本要運往羅馬囤積的小麥開倉濟貧,將糧食分發給了亞曆山大人民,這種舉措自然使得他也受到了當地人的擁戴。在當地人眼中,他們更願意把這位年輕的羅馬“皇太子”,看做是當年率領埃及軍隊頑強對抗羅馬慘遭失敗的馬克·安東尼的外孫子。
提比略在得知日耳曼尼庫斯在埃及的舉動時,回想起他當初在日耳曼軍團嘩變時偽造詔書放他一馬的事情,越發惱怒,在元老院中公開對日耳曼尼庫斯進行了斥責。當然,提比略的斥責也有一定的道理,理由有三:其一,日耳曼尼庫斯身居羅馬要職,卻輕率地以希臘式的打扮出現在埃及街頭巷尾。其二,視神君奧古斯都製定的法律為一紙空文,在沒有獲得皇帝許可的情況下私自進入埃及。其三,無視埃及直屬長官的權力,違背長官之意,私自開放糧倉。提比略對日耳曼尼庫斯的斥責,元老院也深表認同。於是日耳曼尼庫斯收到了一封要他謹慎行事的正式信函。
然而,還未等這封信送到日耳曼尼庫斯手中,日耳曼尼庫斯與家人早就離開了埃及。因為他是就算受到責備也不會放在心上這一性格。更何況,日耳曼尼庫斯一直期望的埃及之旅也得到了實現。
多瑙河防禦體製
就在羅馬帝國東方安全防禦體製在日耳曼尼庫斯的精心努力下得到鞏固之際,羅馬帝國西方的安全防禦體製,也如同提比略的規劃,在其子杜路蘇斯的執行下,多瑙河防禦體製最終確立下來。
羅馬帝國在多瑙河流域的對手,正是日耳曼民族中實力最為強大的馬柯曼尼人。而馬柯曼尼人的族長馬洛勃杜努斯自幼在羅馬長大,非常熟悉羅馬有著強大的國力,所以從不采取正麵對抗的方式與羅馬帝國發生衝突。如果一直由馬洛勃杜努斯統治多瑙河北岸的話,提比略自然會十分省心。這位一直拒絕與阿爾米紐斯並肩作戰反抗羅馬帝國的馬洛勃杜努斯,由於部下的叛亂而身陷囹圄。在危急情況之下,馬洛勃杜努斯向提比略請求援助。然而此時的提比略完全沒有越過萊茵河或多瑙河進攻日耳曼的打算,他甚至拒絕派遣羅馬軍團前往馳援。不過同時,提比略的確也下令,承諾在意大利北部的拉文納提供一個讓馬洛勃杜努斯及其家人棲身之所。最後,為了保全性命,這位日耳曼人領袖也隻能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