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皇帝提比略(14年9月17日-37年3月16日在位)(26)(1 / 2)

在羅馬帝國萊茵河前線,駐紮在上遊的高地日耳曼的4個軍團與駐紮在下遊的低地日耳曼的4個軍團,總計8個軍團的任務已經發生了改變。他們的目標不再是奧古斯都時代那樣,以征服日耳曼、將霸權推進至易北河為目的,防守萊茵河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對於8個軍團的數目,提比略並沒有進行增減。而繼續對他們冠以“日耳曼軍團”的名稱,對高盧也能產生心理上的安撫。羅馬僅僅在裏昂駐紮了1000名士兵,以維護廣闊的高盧地區的安全。提比略完全放棄易北河、撤回萊茵河這個決定,單從推進高盧羅馬化這一角度來看,也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因為如若高盧發生騷亂,而8個軍團從易北河撤回的話,從時間上講根本就來不及。

提比略對多瑙河南岸一線的7個軍團的布防也未進行調整。這裏的局勢比起萊茵河前線更加複雜多變。

在萊茵河前線方麵,決定把此地設為帝國防線的愷撒,已經完全征服了直至萊茵河的全部地域,所以提比略隻要防禦好不失守就算完成了任務。在多瑙河前線,愷撒也曾設想把這裏作為帝國防線,但在著手實施前就遇害身亡,所以後續工作實際上是由奧古斯都來完成的。由於奧古斯都並非那種在前線衝鋒陷陣的領袖,所以戰鬥任務就交給了阿格裏帕,而阿格裏帕死後則由提比略接任。雖然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將軍,卻並非如愷撒一般有天賦。多瑙河防線的最終確立,是依靠一城一池的速度緩慢推進的,如果從剛開始的年代算起的話,前後花費了100年左右的時間。

對於多瑙河防線,德國曆史學家蒙森這樣寫道:“在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眼中,多瑙河是‘政治上的國界’而非‘軍事上的國界’。”言外之意,雖然多瑙河被確定為防衛線,羅馬帝國事實上卻沒有完成到多瑙河為止的疆域的霸權事業。蒙森還提到,當時的多瑙河就相當於奧古斯都時代的易北河,也不過是地圖上的國界罷了。多瑙河沿岸的維也納與布達佩斯被納入羅馬帝國也是提比略時代之後的事情了。

雖然羅馬史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並且蒙森根本沒有單獨拿出來敘述的必要,但是在羅馬人看來,多瑙河與易北河有一個本質差異——羅馬人放棄了易北河,卻對多瑙河死抓不放。雖然這一過程十分緩慢,然而,羅馬確實在確立多瑙河防線的事情上一直努力,這可以從提比略對防禦體製的調整中看出緣由。

羅馬人把發源於阿爾卑斯山脈、注入黑海的多瑙河南岸作出了如下的劃分,從上到下分別劃分為:雷蒂亞、諾裏克、潘諾尼亞、達爾馬提亞、米西亞與色雷斯。提比略必須完成的任務,與其說是完成全區的防禦,不如說是確立羅馬在此地的霸權。因此,在多瑙河流域如何布置安排7個軍團,就成了與戰役推進緊密相連的大問題。

第一,提比略布防的目標是地處多瑙河最上遊的雷蒂亞行省。因為早前提比略的軍事行動,山嶽地帶和從這裏到多瑙河的平原地區,包括博登湖和奧格斯堡都已納入了羅馬統治之下。雖然當時多瑙河沿岸的雷根斯堡還沒有成為羅馬軍隊的營地,然而,羅馬的霸權已經從此地延伸至多瑙河。提比略在此未布置任何軍團,因為此地離西北萊茵河上遊的高地日耳曼軍團不遠,隨時可以派軍隊過來處理突發事件。

第二,提比略在以流入多瑙河的因河為界的東部諾裏克行省,也沒有部署任何軍團。此地,即薩爾茨堡早已納入羅馬帝國版圖,即使是困難重重的阿爾卑斯山區也被羅馬帝國占領,而羅馬帝國的霸權延伸至多瑙河流域也指日可待。我認為,提比略大概是想把稱霸雷蒂亞和諾裏克的任務,交給固守萊茵河一線的“高地日耳曼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