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皇帝提比略(14年9月17日-37年3月16日在位)(29)(1 / 2)

提比略經常不帶護衛,也不帶隨從,獨自一人出席元老院的會議。與其他議員一樣,他最喜歡坐的也是最前排。當然,提比略也會和其他議員一起起立迎接執政官走入議事廳。他對於議員非常有禮貌,並一直努力與元老院竭誠合作、共商國是。提比略統治伊始,就連他這位最高司令官權責範圍內的事,如軍團士兵服役期滿退役問題,他還是要在元老院同意之後才執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提比略尊重元老院表現之一斑。

提比略多次公開闡明自己的態度,希望元老院議事之際更加自由活躍。然而,如若有人附和他人發言,提比略會麵露不快,並要求這位議員闡明自己發言的真正目的,因為表達同意意見的隻有執政官與皇帝。當然,我也曾經多次提到,提比略禁止議員們稱他為“皇帝”,而是要求議員們稱他為“第一公民”。

提比略不論是請求元老院,還是提出反對意見,他的口氣一直都很嚴厲。即使從他口中聽到的是讚同的意見,但冷漠的語氣總讓聆聽的議員感覺像是被潑了冷水一樣全身發涼。顯而易見,不懂幽默是提比略的最大缺點。愷撒有能力讓反對派喜笑顏開地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然而,對此不能奢望提比略。當議員們含糊其辭、顧左右而言他,忘記元老院是國策決策機構,而想把一切責任拋給皇帝的時候,提比略的語氣就變得辛辣無比。這時候的提比略,仿佛就是用言語的利劍戳得他們體無完膚,要他們認同元老院的權威與責任,言語上毫不留情。然而,若是愷撒或者奧古斯都碰到這種情況,應該在心裏暗自高興。

當然,元老院600位議員並非完全喪失了治理羅馬帝國的能力。若25歲擔任賬務監察官,到了30歲就可以自動取得進入元老院的資格,所以羅馬元老院還有彙集人才的作用。然而,帝國經常需要不計其數的人才才能保證它的運行。至於提比略選拔人才與知人善用的能力,連塔西佗都肯定其“目光銳利”的一麵。如若認為一個人非常有能力承擔這項工作,提比略就不會在短期內調動這個人的任職地方。而羅馬帝國短期任職的,隻有法務官、執政官等中央政府高官,以及出任元老院行省總督的這些官員才會隻有一年的任期。

因此,經常在元老院會場中見到的麵孔,其中的大部分屬於能力不怎麼樣的人了。無論如何,共和製年代遺留下來的元老院,當然是羅馬帝國顯赫貴族聚集的地方,就算是能力拙劣,隻要有眾人耳熟能詳的家世背景,都能在元老院裏有一個議席。提比略喜歡的是通過實力進入元老院的議員,有很多這樣的議員被派往邊疆戍國,委以重任。也隻有從原任職地前往新任職地的短暫時間,他們才能夠待在羅馬。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元老院的大多數議員都喜歡坐等現成,又喜歡到安全而又富庶的行省擔任總督累積曆練,回來好邀功請賞。雖是如此,提比略仍然想調動元老院議員們積極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對此,提比略毫不懈怠,簡直就是努力過了頭。為了避免人數眾多、效率低下的議事方式,提比略打算使用委員會的方式作為替代,以提高議事效率。當然,委員會中的成員仍然是議員。

由奧古斯都創立的“第一公民”主導的羅馬政體,在大多數曆史學家眼中,這種製度並非純粹的皇帝製度,而是“元首製”。因此,羅馬帝國並非由皇帝統治,而是由“第一公民”負責。“第一公民”與元老院就像國家的雙足,相互協調著推動國家政體的前行。若是嚴格的“元首製”,那麼就必須與剛才討論過的內容吻合。然而,對於此種意見,我並不完全讚同,在描述奧古斯都的《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中已經強調過了。“第一公民體製”隻是奧古斯都用在外麵的酒瓶,而真正在瓶內裝的還是元首製。我想,提比略繼位之後,大概也認為羅馬的政治體係是元首製。與奧古斯都說一套做一套不同,提比略十分相信元首製的存在理由,也努力捍衛它的存在。

然而,元老院的現實與他的期望南轅北轍。不難想象元老院議員們熱烈討論的背後,是提比略的失落與疲憊感。在此,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他的這種心情,元老院討論如有人出任某地職位時,是應該孤身赴任,還是可以偕妻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