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新皇帝羅馬帝國上上下下,特別是意大利本土和首都羅馬的居民們,都歡欣鼓舞地迎接提比略的駕崩和卡利古拉的登基,仿佛是漫長嚴冬後春天造訪一般。一位24歲零7個月的英俊瀟灑的年輕人繼承了77歲老皇帝的皇位。僅此一項,就足以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然而,民眾的喜悅不隻如此。
首先,對於應由神君奧古斯都的血親繼承皇位深信不疑的人而言,目睹父母都與奧古斯都有著血緣關係的卡利古拉登基,總算等到了“大政歸還”的一天,夙願得嚐。
其次,素來與皇帝對立的元老院,也非常讚成卡利古拉繼承皇位。在議員們的印象中,卡利古拉的父親日耳曼尼庫斯一貫親近元老院,他們也認為卡利古拉應該不會效仿提比略,恣意妄為地寄封信來要求元老院同意,根本無視元老院權威的存在。況且,卡利古拉乳臭未幹,根基尚淺,有利於元老院把持朝政。
普通民眾自然雙手讚成,他們心裏根深蒂固的“日耳曼尼庫斯神話”似乎成為現實,獲得圓滿結局,自然喜之不盡。更何況,提比略禁止角鬥比賽之類的財政緊縮政策讓他們壓抑太久,迫切想要品嚐快樂的滋味。
至於羅馬帝國的士兵,尤其是駐守萊茵河防線的8個軍團,他們把卡利古拉繼位看做自己人生的喜事,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畢竟新皇的童年是在軍營和他們一同度過,帶給他們無數歡笑。他們看著小小的孩子蹣跚學步,給他做小巧的“卡力加”(羅馬軍靴),陪他嬉戲玩耍,所以,士兵們都不叫他的本名蓋烏斯,而是親昵地稱他“卡利古拉”(小軍靴)。當時,總司令日耳曼尼庫斯育有三子,年紀最小的卡利古拉被士兵們視為吉祥物。如今,卡利古拉成為他們的新皇,眾望所歸。所以,卡利古拉登基時,並沒有發生類似提比略登基之初士兵要求改善待遇的抗議事件。這種暴動通常發生在有弱點的對手身上。提比略最大的弱點,就是他與奧古斯都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然而,在這方麵卡利古拉大可高枕無憂。
公元37年,從來沒有任何一位皇帝像卡利古拉一樣,在萬民的擁戴之下登上了羅馬帝國的皇位。換言之,沒有人能在毫無敵意、舉國歡慶的情況下手握天下大權。並且,民眾們對新皇帝的祝福,是發自心底的最誠摯的祝福。
通常在兩種情況下人們會思變求新:一種是希望擺脫危機,另一種隻是單純地想要一些新鮮的改變,沒有什麼特別的迫切需要。在前者,發出期盼的人既不幸福也不富足,而後者幸福而富裕。民眾對卡利古拉的態度就是後者。正如猶太人斐洛所寫:“幸福就在門外,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開門迎接。”
在提比略打下堅實的基礎之後,卡利古拉被奉為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的繼位也象征著羅馬帝國將繼續享受盛世繁華,幾乎所有人都對此信心滿滿,其中也有曆史學家斐洛。
公元37年3月16日,提比略於那不勒斯以西的米塞諾與世長辭。
3月17日,皇帝駕崩的消息傳遍羅馬。
3月18日,元老院迅速通過決議,將所有權力盡數授予卡利古拉。此時,議員們甚至連護送提比略遺體回到羅馬的卡利古拉的影子都還沒見到。
3月28日,提比略的遺體抵達羅馬。在阿皮亞大道恭候多時的兩名執政官的陪同下,護送遺體的卡利古拉前往元老院。議事廳中,除了仍在行省工作未歸的議員之外,其餘所有議員都在等候這位差5個月滿25歲的年輕人。他們告訴卡利古拉,元老院已於10日前決定授予他統治帝國的一切權力。我們知道,要成為羅馬皇帝,必須同時獲得元老院和公民的認可。這一天,元老院對他正式“承認”。卡利古拉進入首都時,民眾們熱情的歡呼聲和拋來的鮮花,就是他們“認可”的最佳證明。
卡利古拉從元老院獲得了以下的統治權力:
“第一公民”——這一稱號並不是羅馬公民“第一人”的正式稱號,但它是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能支配行省人民的羅馬公民權所有者中的“第一人”。雖然這一稱號並不太過張揚,但這也隻不過是奧古斯都根據以公民平等理念為基礎的共和製時代的傳統、充分發揮他處心積慮的一個縮影。與這種羅馬特殊政情沒有關係的行省人民不會使用“第一公民”的稱號,經常是用演變成“皇帝”別稱的“愷撒”來稱謂最高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