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皇帝卡利古拉(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在位)(2)(1 / 2)

然而,缺乏曆史書籍考證當時涉及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六、被提比略流放的演員,允許他們回國。提比略素來不喜“觀眾”之間因衝突而引發的混亂,所以他以此為由,把有名的演員趕出本土。七、卡利古拉作為“第一公民”常住羅馬,並出席元老院所有會議。上至元老院講議員,下到黎民百姓,大家都對此宣言好評如潮。先皇提比略令人想之生厭,現在已經被民眾徹底遺忘。他的遺體回到羅馬5天後,就被火化安葬在奧古斯都陵,當時沒有人像剛得知提比略駕崩時一般,破口大罵:“把提比略扔進台伯河喂魚!”和提比略孤獨的人生終點相呼應,國葬如晴朗陰冷的冬日一般悄無聲息、毫無延誤地結束了。這表明民眾對他已經漠不關心。

除了分配給民眾及士兵們的遺贈金部分外,提比略其餘的遺囑都被置若罔聞。不是卡利古拉,而是元老院對此視而不見。提比略留下遺囑,皇位由卡利古拉與提比略嫡孫葛梅魯斯平等繼承,然而元老院改成卡利古拉一人;反而是卡利古拉把沒有獲得皇位繼承權的葛梅魯斯收為養子。收為養子,言下之意就是繼承皇位的第一人選。元老院想盡辦法來遺忘提比略,一麵倒地支持卡利古拉也是對他們極度厭惡的提比略的反抗,當然,卡利古拉對這一點也是一清二楚的。

皇帝也好,國王也罷,按照我們的思維模式都應經過加冕才能登上皇位。然而,羅馬皇帝沒有加冕這一儀式。奧古斯都開創了有羅馬特色的帝國政權,在這種體製之下,皇帝表麵上隻是“第一公民”,沒有與普通民眾嚴格區別的“皇冠”。把羅馬皇帝當做是“無冕之王”就好理解了。出現在貨幣上的皇帝側麵頭像,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無冕之王”的姿態。

話說回來,羅馬皇帝與其他國家經過加冕儀式正式登基的國王或君主相比,他們手中的權威和權力更大。然而,把皇帝頭上空無一物地刻成雕像或鑄在貨幣上也不太美觀。羅馬的貨幣不僅在羅馬帝國境內流通無阻,還是信用度極高的國際貨幣,就連帝國周邊的野蠻民族也奉為重寶。所以,羅馬皇帝經常是頭戴用月桂樹枝或橡樹枝編製的月桂冠或市民冠出現在貨幣上。無論皇帝的“冠”是用真的樹枝編的,還是黃金做的,它的樣子說是“皇冠”,不如說是樹葉裝飾的緞帶更貼切。因為在男人脖子的位置,這種頭冠會在脖頸處用緞帶打個結,但這樣的裝飾也與皇帝威嚴的形象不符,因此,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後世羅馬帝國皇帝對皇冠的外形也進行了改進。然而,不論怎麼改變,皇冠在羅馬帝國政權的初期與中期都主要采用緞帶式。但是這些“皇冠”不知為何,與他們總是相得益彰。雖然新皇帝沒有加冕典禮,但他獲得元老院和民眾認可之後就開起新的統治,這也符合羅馬人一貫講究合理性的性格。

所以,雖然沒有加冕儀式,沒有登基大典,甚至卡利古拉連人都不在首都的情況下就成為羅馬帝國的新皇帝。從3月18日起,在元老院授權下羅馬帝國進入了卡利古拉時代。當卡利古拉結束在元老院的“施政方針演說”與提比略的葬禮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引起一貫重視家族的羅馬人的響應。

對於暴風雨將至的消息,這位年輕的新皇帝置之不理,他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早已準備在羅馬外港奧斯提亞的船隻。他在天氣驟變的情況下依然下令開船。他此行是要去文托特內島和蓬紮島,取回因流放而不幸喪命於此的母親阿格裏皮娜和兄長尼祿·愷撒的骨灰是他真正的目的。

羅馬人以眼淚和狂熱歡呼卡利古拉懷抱骨灰壇返回羅馬。羅馬人的眼淚,是為日耳曼尼庫斯客死他鄉的妻子與孩子而流;羅馬人的狂熱,是民眾對年輕的統治者不忘親人產生的共鳴。卡利古拉把兩位親人的骨灰都安葬於奧古斯都陵,接著,他又發行了記述此事的貨幣。這個舉動充分說明了卡利古拉非常清楚他此番作為的政治意義。

卡利古拉能夠借此解脫。然而,從提比略這條鎖鏈中獲得解脫的,不僅僅是卡利古拉,對於元老院與羅馬的公民而言,他們都有同感。當然,這也是解讀卡利古拉統治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