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皇帝卡利古拉(37年3月18日-41年1月24日在位)(6)(1 / 2)

公元38年初夏,杜路希拉離世,芳齡21歲。無論是誰,在如此風華正茂之年去世實在令人惋惜。對卡利古拉而言,這更是個沉重的打擊。在得知這個噩耗之後,卡利古拉拋開一切策馬離開首都,身邊隻有少數護衛,他甚至沒有出席葬禮。我們並不清楚他當時為什麼會去西西裏,或許他精神恍惚,索性信馬由韁,不知不覺中一路南行,清醒過來已經到了西西裏。卡利古拉第一次見到墨西拿海峽,以及漂浮在海麵上的西西裏島,這似乎有助於他恢複冷靜。然而,卡利古拉隻是恢複冷靜而已,杜路希拉之死並沒有讓他改變分毫。他返回羅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杜路希拉神化。在羅馬曆史上,死後封神的隻有愷撒和奧古斯都兩人,而今,卡利古拉這位21歲的年輕的妹妹也被封神。

現在很難找到關於羅馬民眾對卡利古拉評價的曆史資料,因為就連塔西佗的《編年史》一書,唯獨關於卡利古拉一卷的內容在中世紀完全散失。如果我們從其他曆史學家的記錄中選取比較可靠的部分來看,普通民眾的態度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卡利古拉非常擔心失去民心,所以他不改初衷,依然讚助角鬥士比賽和戰車比賽等娛樂項目,還強迫其他有權有勢的人士舉辦這些活動。

另外,卡利古拉非常清楚,公共事業建設,即今天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提供娛樂活動一樣,可以獲得民眾的支持。

卡利古拉曾說道,現在羅馬已有7條引水渠供水,今後將在此基礎上建設新的引水渠。隨著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加,羅馬成為世界之都已達半個世紀之久,而供應豐沛的水源,也是為了防止疾病發生的有效政策之一。然而,這個引水渠建設與現有的引水渠相比,實在是一項工程量浩大的土木工程。因為,水源的源頭距離羅馬70公裏,其中10公裏以上的長度要架設高架引水渠。公元38年,工程開工,直到公元52年才完工,正值克勞狄烏斯統治時期,這條渠道被命名為“克勞狄烏斯引水渠”。此外,另外一條引水渠“亞尼斯·諾福斯”,也是由卡利古拉破土開工建設的。這樣一來,加上原有的7條引水渠,羅馬共建成引水渠9條,相當於每天可以為每一個羅馬居民提供900升水。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後的今天,羅馬居民的供水量隻有當時的一半,甚至縮減到三分之一。

當然,卡利古拉心裏也非常明白,確保糧食安全則是獲得民眾支持的重要因素,但羅馬帝國本土已經很久沒有實施糧食自給自足的方針。於是,提比略任命的“水利局局長”堪當大任,此外他任命的“糧食局局長”也十分有能力,所以從來沒有人抱怨小麥不足或售價提高。然而,卡利古拉想要有所作為,所以把他前往西西裏時的想法付諸實踐。小麥從產地埃及運回羅馬時必須經過墨西拿海峽,卡利古拉打算沿海峽修建海港。墨西拿海峽橫亙在意大利半島與西西裏島之間,波濤洶湧,海浪湍急,是公認的難關。所以建設這項工程的目的,就是即使遭遇狂風暴雨,滿載小麥的船隻也能夠輕鬆避難。

對於這種以完善基礎建設為目的的公共事業,普通民眾好評如潮,歡迎之至。因為,羅馬人了解基礎建設的重要性,它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刺激經濟發展。然而,基礎建設通常工期都比較長,皇帝隻在破土動工和竣工之際出席視察,平時建造者都是默默無聞地埋頭施工。換言之,這種工程缺乏話題性,沒有轟動效應。卡利古拉對此頗有微詞。

當時是公元38年10月,首都發生火災,史書中沒有明確說明火災發生的具體位置。古羅馬建築的牆壁和柱子都使用石材,所以不太容易引發火災。然而為了減輕天花板和屋頂的重量,這兩處一般都用木料,這也是羅馬建築的最大弱點。得知火災的消息後,卡利古拉自然當仁不讓地指揮滅火,畢竟他才26歲,年輕力壯,體力充沛。另外,卡利古拉以這次火災為契機,下令火災造成的損失全部由國家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