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帕拉蒂尼山上的阿波羅神殿前,已經66歲高齡的奧古斯都接見了這些代表們。皇帝站在通往神殿的石階上,聆聽並排站在台階下的50名代表陳情。
奧古斯都允許這些代表們的背後站了8000名猶太人,這些猶太人來自定居於台伯河對岸的第14區。耶路撒冷的命運緊緊牽動著海外猶太人的心弦,這一點相信奧古斯都再一次深刻體會到了。
然而,對於這些猶太人的要求,奧古斯都嚴詞拒絕了。尊重希律王的遺言是奧古斯都拒絕的重要理由,是奧古斯都身為希律王指名的遺囑執行人的義務。不用說,奧古斯都真正的用意是不承認神權統治。希律王時代,猶太人的稅賦非常之高。奧古斯都拒絕廢除王權,但希望用減輕稅賦來回答這些猶太人。
留在國內的同胞不滿意代表們帶回來的這個答複,暴動再度爆發。無奈之下,奧古斯都隻好放棄沒有能力平息暴亂的年輕國王亞基老。住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用兩年不到的時間廢除了王權,實現了他們的願望。可是,奧古斯都根本不打算讓猶太教的祭司管理國家。幾經考慮,針對希律王留給亞基老的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中部地區,羅馬政府決定將其納入直接管轄範圍,由耶路撒冷權力階層組成的長老會保留行政權。換言之,羅馬把內政的自治權留給猶太人。
公元6年,耶路撒冷和猶太中部地區在經過多次波折之後,都變成了羅馬帝國的行省,然而,它們隻能歸為B 級行省。因為,到這裏任職的長官都出身羅馬的第二階層——騎士階級,其直屬上司是負責敘利亞行省的總督,而不是皇帝,相當於把耶路撒冷劃歸敘利亞行省之下。
奧古斯都並不是不重視,才將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中央部分編為B 級。如果那個地區暫時沒有合適的繼承人,奧古斯都以及其後的提比略通常將之劃入行省範圍,直到下一位合適的繼承人長大成人。就像現代企業先從總公司派人前往暫理事務,等到當地有合適的人選再與之交接。其實,奧古斯都並沒有放棄猶太人治理猶太人的盤算。
商業發達的愷撒利亞有很多希臘居民,住在這裏的猶太人也以穩健派居多,猶太長官的宅邸就建在此地,而非耶路撒冷。羅馬留在此地駐紮的軍隊不是羅馬公民組成的正規軍,而是在敘利亞征集的希臘誌願輔助兵,隻有3000人左右。這樣一來,這些士兵在與大多使用希臘語的猶太人沒有語言方麵的問題。當然,所有這些安排都是為了安撫猶太人。
羅馬人與猶太人之間的摩擦因為觀念迥異也時有發生。羅馬人為了準確把握實際情況,在這個地區歸入行省後立即進行了人口與資產調查。猶太人從來沒有這種習慣,他們認為羅馬人這樣做是要把他們變成奴隸。在他們看來,行省稅繳給身邊的國王就可以了,要上繳給遠在羅馬的皇帝實在難以接受。猶太人無法理解花錢保護自己和其他民族安全有什麼用。耶穌基督曾說“愷撒的歸愷撒,上帝的歸上帝”,從他的回答引申出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猶太人必須向羅馬人繳稅?”言外之意,我們除了捐錢給猶太教的神殿之外,為何還要交錢給羅馬人?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沒有幾個猶太人明白宗教無法取代安全防衛。
猶太人在向行省過渡的這段困難時期,居然沒有發生任何暴動,有兩個因素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猶太人並非完全一致,他們分為兩種類型,居住在沒有岩石的海港城市、思想較為開明的猶太人,與由農民或耶路撒冷下層人為核心的激進派猶太人。第一種類型歡迎羅馬的直接統治所帶來的穩定秩序,因為他們大多從事工業、金融業與商業,能夠理解羅馬人為什麼要進行調査和征收行省稅。
其次,奧古斯都起用了敘利亞總督瓦魯斯,來完成猶太行省化這一艱苦的工作,這是個很有才幹的人物。
總督瓦魯斯首先確保了穩健派猶太人居多的海港城市的自治權,如此一來,在猶太中部地區,不僅僅是耶路撒冷,從愷撒利亞開始,形成了許多在內政上擁有自治權的城市。這項政令的第一個目的是實施羅馬統治的原則“分而治之”,第二個目的則是盡量削弱耶路撒冷的影響力。言外之意,就是使得穩健派與激進派分化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