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學的角度來看,由羅馬皇帝親手寫的曆史書可謂是一級史書,非常可惜的是這些史書全部遺失了,沒有留下任何記載。根據流傳下來的克勞狄烏斯寫的演講稿與碑文,學者們推測他學識淵博,調查也做得很詳細,隻是他的文章缺少了文學作品應有的閃光點和深刻的意境。學者們都認為正因為後人把他的作品當做“學者的文章”來對待,才致使他的書沒有被保存下來。不過想來也確實是這個道理。
盡管克勞狄烏斯沒能寫出流芳百世的史書,然而對克勞狄烏斯而言,潛心鑽研曆史和寫作的前半生,對他繼承皇位之後幫助良多。在他被推上皇位之前,除了卡利古拉心血來潮地委任他當了幾個月的執政官外,他沒有任何軍隊或政務上的經驗。克勞狄烏斯從書中學到的知識積累到50歲時,在應對一切都是陌生的事物時還是發揮了不小作用。這也意味著羅馬帝國產生了一位曆史家皇帝。
執政之初
公元41年1月24日下午1點,羅馬帝國的皇帝卡利古拉遇刺身亡,不足4年的卡利古拉政權便戛然謝幕。行刺卡利古拉的凶手與主謀,近衛軍大隊長卡西烏斯·卡瑞亞和他的同謀在刺殺成功後做的第一件事,沒有去占領帕拉蒂尼山上的皇宮,也沒有像刺殺愷撒的布魯圖和他的同謀們一樣退守到卡匹托爾山上,更沒有盤踞在最高神祇朱庇特神殿證明這是他們的正義行為。卡瑞亞率領一隊士兵找到因害怕而躲起來的克勞狄烏斯(表麵上是擁立,實際上就是挾持),將他帶回位於首都羅馬東北方向的近衛軍軍營。
這是因為,雖然是兩名大隊長率領的20個左右的手下人犯下行刺皇帝的滔天大罪,但是,他們仍然期待其餘7個大隊長和麾下的士兵,尚有1萬名左右的近衛軍士兵能夠擁護他們。近衛軍所謂的“擁護”,是指皇帝換成了別人,他們支持的依舊是元首製。即卡利古拉的取代者,必須和奧古斯都有血緣關係。換皇帝不改政體才是行刺者卡瑞亞心中的真實意圖。
正是為了對抗唯一有可能會反對繼續實行元首製的元老院,卡瑞亞才把克勞狄烏斯當做人質,帶回近衛軍軍營。
一般而言,人質有兩種用處:一種是恐嚇。即如果對方違抗自己的意願,那就殺死手中的人質。另一種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即利用人質號召世人歸順,用以分離消滅反對勢力。克勞狄烏斯既不是羅馬名門望族的族長,也不是什麼大人物,隻不過是一位專注於記錄曆史的50歲老人,就算他被殺了,對於元老院而言也是無關痛癢的。顯而易見,卡瑞亞抓了克勞狄烏斯做人質自然是企圖挾天子以令天下。在卡利古拉遇刺後,一直支持元老院的首都警衛隊聽聞近衛軍紛紛擁立克勞狄烏斯時,當下見風使舵,轉而擁立克勞狄烏斯。如此一來,9個大隊近1萬人的近衛軍與3個大隊的首都警衛近3000人的支持方向就確定了,這就意味著首都羅馬,意大利本土所有的軍事力量都站在了維護元首製的旗幟之下。
擁護共和製派在卡利古拉遭到刺殺之後,立即抓住時機,在元老院召開緊急會議。在會上慷慨陳詞的他們,原本就是少數派,現在又見大勢已去,除了保持沉默別無他法。不過若是就如此屈服在近衛軍之下,元老院就會威嚴掃地,更何況如若元老院讓近衛軍的傀儡當上皇帝,羅馬的前途也會更讓人擔心。
元老院立即展開了行動。1月24日晚上,派出兩位護民官做代表與身在近衛軍軍營的克勞狄烏斯會麵,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直接聽聽克勞狄烏斯對時局的看法。
兩位使者帶來的元老院信函中有以下兩項內容:
(一)若克勞狄烏斯願意當回平民,那麼就將不追究其當天的行為。
(二)若想要成為“第一公民”,克勞狄烏斯就必須得到元老院的認同。從信函的第二項中就可以看出,其實元老院心中已經認同了繼續在羅馬帝國實行元首製。
雖然是被強行推上帝位的,然而克勞狄烏斯毫不猶豫地選了後者。他向使者表明,雖然他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第一公民”,然而既然有這個機會,他就會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