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皇帝克勞狄烏斯(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6)(1 / 2)

在此,順便提一下,卡利古拉與猶太人有過武力衝突的標誌性事件,就是他打算打造與其相仿的朱庇特神像強行豎立在耶路撒冷的猶太教大神殿中。然而,這起衝突在卡利古拉死後煙消雲散。敘利亞總督佩特羅尼烏斯拖延不從之後,使得卡利古拉的命令沒有得到執行。在任期滿後,這位總督回到了羅馬。然而,住在亞曆山大地區的希臘人和猶太人的關係日益惡化,猶太人方麵甚至出動了以哲學家斐洛為首的使團直接向克勞狄烏斯告狀。克勞狄烏斯針對這個問題則貫徹了提比略的策略,也即羅馬做中間人出麵調停,但對兩邊都不偏袒。克勞狄烏斯繼承皇位不久之後,就發出了一封題為《致亞曆山大公民的一封信》的公文,羅馬皇帝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單從題目就能有所了解。這份公文的訴求對象,既不是住在亞曆山大的希臘人也不是住在此地的猶太人,而是“亞曆山大公民”,這當然是有深意的。它表示,地中海最大的城市亞曆山大的所有希臘人居民和猶太人居民,都應該擯除民族偏見,把自己當做“亞曆山大公民”的一分子。這也表明,產業和貿易之都亞曆山大的繁榮發展與當地的希臘人和猶太人的齊心協力密不可分,為此,羅馬也誓將竭盡全力地調停此事。簡明扼要而言,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若哪一方心存不滿,在向對方發泄之前,應該先來羅馬這邊告狀。不過克勞狄烏斯也承認,要讓兩個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都不同的民族同心協力,要看他們是否有包容精神。不管是希臘人還是猶太人,他都希望他們相互包容。

實際行動就是,取消了應該給在3年前的暴亂放火事件中資產蒙受損失的猶太人的賠償。因為如果理賠的話,要對猶太人進行賠償的就是加害者希臘人,如果這樣處理,可能會再次引發暴亂。

然而,對遭受損失的猶太人居民,克勞狄烏斯再次確認了提比略對他們做的所有承諾:

(一)猶太人擁有把亞曆山大的5個區中的2個區作為居住區的權利。

(二)宗教信仰自由,允許猶太人每年給耶路撒冷大神殿捐款。

(三)賦予猶太人居住區裁決權,然而死刑必須得到埃及行省長官的許可。

(四)周六為安息日。

(五)免除軍役等差役。既然貫徹了提比略的做法,就等於承認愷撒、奧古斯都、提比略等與羅馬相同的辦法,即猶太人與希臘人在商業上享有平等權利。然而,第5項是羅馬考慮到猶太教的特殊性特許的。由於羅馬方麵作出這樣的決定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希臘人居民就以一種“不得不如此”的別扭心情包容了這件事。羅馬帝國的沙漠中常有強盜出沒,紅海地區則苦於海盜猖狂,驅逐這些不法之徒,維護和平是擁有霸權的羅馬帝國職責所在。在埃及,駐紮著以兩個羅馬人為軍團長率領的、由擁有羅馬公民權的士兵組成的軍團。

然而羅馬軍隊是由主力軍團兵和人數相同的輔助兵組成的,羅馬方麵積極地征用當地人任輔助兵。事實上,在維護埃及和平的重任中起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希臘人與埃及人輔助兵團,其小隊長和中隊長指揮層大多數是希臘人與埃及人。對於在商業上享有和自己同等權利,卻可以以宗教信仰為理由,不用為維護和平出力的猶太人,希臘人心中憤憤不平。用現代的說法可以理解為,猶太人在希臘人眼中是“躲在別人的保護傘下”的懦夫。將地中海地區分而治之,會導致希臘人與猶太人的相互仇視情緒,單靠理解包容來消除這種敵視心理,實在是有點天方夜譚。

雖然矛盾重重,克勞狄烏斯還是以公開的方式表明立場,亞曆山大城終於平靜如常了。希臘人和猶太人最終承認自己是“亞曆山大居民”的事實,這倒不是得益於克勞狄烏斯的勸解,而是他們屈服在克勞狄烏斯在公文最後表露出來的威脅語氣。世事,通情達理的人永遠都是少數,對於剩下的大多數,威脅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當多數人都屈服於強大軍事力量的壓力之下時,通情達理的少數派即刻會占據上風,這就是威脅的優點。克勞狄烏斯在公文《致亞曆山大公民的信》的最後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