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皇帝克勞狄烏斯(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7)(1 / 2)

當時愷撒的出發點不是征服不列顛。對於稱霸整個高盧地區的愷撒而言,他要做的隻是阻止反對羅馬的高盧人渡過多佛爾海峽逃往不列顛。此外,屬於高盧人的卑爾根(比利時)人也大量遷徙到不列顛。所以愷撒此舉的另一個目的,是防止高盧人中的反對派和高盧東北部的高盧人、高盧後裔的不列顛人結成同盟,共同反對羅馬帝國。

與此同時,愷撒作出了要橫渡萊茵河攻打日耳曼人的決定。愷撒最初攻打不列顛人的出發點就和攻打日耳曼民族一樣,是想借此舉牽製敵人,而不是想稱霸。然而,隨著局勢的發展,愷撒還是想征服不列顛,因為與一直向東延伸的日耳曼不同,不列顛是一個島國。

當時,愷撒的戰略是很有效果的,整個高盧地區(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南部、德國西部與瑞士)都臣服於羅馬霸權下。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奧古斯都時代,在他統治的40餘年間,羅馬對高盧地區的掌控地位更加穩固了,況且不列顛人也始終沒有威脅羅馬帝國的霸權。多佛爾海峽對岸的不列顛肯特地區的百姓,與高盧地區被羅馬征服之前一樣,還是和高盧百姓保持著貿易往來。麵對這樣的局勢,奧古斯都當然沒有必要出兵去攻打不惹麻煩的不列顛。

到了提比略時代,羅馬和不列顛之間依舊保持著間接來往。然而雖然當時兩國之間的來往,表麵上沒有什麼變化,暗地裏卻風起雲湧。

被羅馬人稱做高盧人的凱爾特人,在現代有凱爾特人(希臘語)與高盧人(拉丁文)兩個稱呼。他們在被羅馬征服之前叫凱爾特,被羅馬人征服之後則被叫做高盧。而沒有被羅馬人納入統治體係之下的愛爾蘭人,羅馬人也把他們稱為凱爾特人。德魯伊特教是凱爾特人信奉的民族宗教,這種宗教有專門的祭司階層,該民族的宗教、司法、教育都被他們掌管著,他們也同樣極大地影響著高盧民族的各部落領袖。即使凱爾特人信奉多神教,但從宗教與信眾的關係方麵來看,與一神教的猶太教是相似的。羅馬人沒有專門的祭司,因為在他們看來,司法、教育和軍事本該是人類能夠獨立思考才產生的,所以,凱爾特人設置祭司的做法自然無法被他們所接受。此外,用活人祭祀是凱爾特人宗教習俗之一,雖然羅馬人深受埃特魯斯坎民族的影響,然而凱爾特人的活人祭祀根本不能為羅馬人所容忍。羅馬人之所以厭惡迦太基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習慣殺掉小孩來當做祭祀用品。

被征服之後的高盧人的德魯伊特教並沒有受到羅馬人的打壓,隻是以往受祭司影響的範圍被羅馬人日益擠壓。

羅馬公民權被尤裏烏斯·愷撒授予屈服於自己之下的高盧各部落的酋長。羅馬承認公民權的世襲性,因此,不論哪一個民族或部落成為羅馬公民,都必須嚴格按照羅馬法律行事。

如此一來,酋長雖然是高盧的上層階層,然而在法律上,他們的地位和羅馬人是平等的。不過,這些部落的支配權就與他們被征服之前類似,仍舊被該部落的酋長們把持著。所以,即使部落酋長統治下的人民並沒有羅馬公民權,事實上也得嚴格按照羅馬法律行事,這種支配其他民族的方法,實在是現實主義的羅馬人絕妙的統治策略。結果,德魯伊特教祭司手中原本掌握的影響力和司法權也日漸喪失殆盡。

奧古斯都在高盧中部的比布拉克特(靠近現在的歐坦)設置了高等教育機構之後,祭司們原來壟斷的教育權也日益弱化了。今後有望成為部落首領的青少年便從全國各地聚集在一起學習希臘與羅馬的課程。他們中若有想繼續深造的,也有渠道前往羅馬或雅典留學。

這樣一來,祭司們手中就僅僅剩下了初級教育了。然而,部落酋長們癡迷於爭取羅馬公民權,年輕人熱衷於想參加羅馬軍隊的輔助兵,商人迫切地想與羅馬開展貿易,也即這些高盧人掀起了一股拉丁文學習風潮。祭司們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給凱爾特人灌輸自古以來傳統的教育,其教育的施教內容變成了實用的讀寫加減運算。不過,讀和寫的內容還是拉丁文,計算也使用拉丁數字,要是祭司們能夠將自己的存在定位於宗教層麵的話,他們或許還能存活在高盧下層階層,然而危機意識逼著他們走向了絕境,最終,他們開始反抗羅馬帝國以求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