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勞迪斯分派到的兵力共有4個軍團的2.4萬名士兵加上高盧地區、萊茵河以及出生於西日耳曼和西班牙的輔助兵,總共4萬名的精銳士兵。愷撒在97年前第二次出兵不列顛時的兵力,是5個軍團3萬名士兵加上2000名輔助兵共3.2萬人。兩相比較,兩次出兵數量不相上下,目的卻完全不同。愷撒出兵是為了打擊敵人,牽製他們。而克勞狄烏斯出兵是為了征服。愷撒當初發動的高盧戰役也是以征服為出發點的,然而那時他隻有4個軍團,所以他下令,要在開戰之前重新編製出2個軍團。曆經8年之久的高盧戰役就是靠這10個軍團6萬名士兵們才得以勝利完成的。
在發動遠征時,采用何種征服策略的決定權在最高司令官。梟雄愷撒采取的是集中兵力,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一決雌雄的策略,而文將克勞狄烏斯則是采用保證在不被動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投入兵力,慢慢征服的戰術。結果,幅員遼闊的高盧雖是不列顛國土麵積的3倍以上,然而高盧戰役還有戰後處理才花了8年時間,不列顛戰役卻前前後後延續了20年的時間。克勞狄烏斯采用這樣的戰略,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他沒有軍事經驗。當時的羅馬與愷撒時代的羅馬不能相提並論,當時,克勞狄烏斯不得不把軍隊都派遣去駐守邊防。所謂的“保證在不被動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投入兵力”,他能調遣的兵力也就隻有4個軍團,即克勞狄烏斯隻能靠4個精銳軍團征服不列顛,麵對這樣的現實,他當然不敢貿然行動。首先,克勞狄烏斯從前線總司令布勞迪斯以前任職的潘諾尼亞抽調1個軍團到前線,這麼一來,駐守多瑙河防線的部隊就由7個軍團削減到6個軍團。
隨後克勞狄烏斯又下令,要從駐守萊茵河的8個軍團裏調遣3個軍團前往前線。這樣一下子調走了3個軍團,剩下的5個軍團麵對日耳曼恐怕難以保護羅馬帝國。於是他又下令重新編製2個軍團,加入到駐守萊茵河的軍團中。克勞狄烏斯作出這樣的調遣,是因為出征不列顛的主力必須是精銳部隊。他也是不得已才想出這樣的辦法。
雖然打得很艱難,然而克勞狄烏斯用隻比奧古斯都當時調用的25個軍團,外加2個軍團的兵力,就把不列顛的國土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征服不列顛後,就得占用3個軍團長期駐守當地。這樣一來,萊茵河與多瑙河這兩條羅馬帝國最重要的防線上,就各自少了1個軍團。在多瑙河和萊茵河防線上,克勞狄烏斯嚴守提比略的防禦方式,所以即使少了1個軍團,防禦任務也足以完成。這也說明,能夠進行如此調配都要歸功於提比略皇帝建立的防禦係統。
布勞迪斯率領的4萬人的羅馬軍順利地橫渡多佛爾海峽,並從不列顛東南部順利登陸。不列顛人的武裝和戰略與愷撒時代並沒有多大改變。總司令布勞迪斯決定先攻打克諾貝利努斯兩個兒子駐守的科爾切斯特,因為他認為如果一開始就能攻下不列顛最強大的部落,那之後征服其他部落就勢如破竹了。
在泰晤士河南邊,雙方打響了第一場正麵交鋒。最後羅馬軍大獲全勝,不過羅馬軍沒有立即渡過泰晤士河乘勝追擊。他們在原地等候從羅馬趕來的皇帝克勞狄烏斯。
元老院中理解和支持克勞狄烏斯的少數派中,有一位威望很高的議員維特裏烏斯。皇帝委任他代理國事後,他就經海路到達馬賽,在高盧登陸後,又順道去了其出生地裏昂遊覽,最後才慢條斯理地抵達在泰晤士河邊恭候聖駕的羅馬軍營。克諾貝利努斯的兩個兒子一個在泰晤士河南畔的戰役中陣亡,一個落荒而逃到威爾士地區。所以簇擁著皇帝的軍隊,在渡過泰晤士河直到科爾切斯特,這一路上,就如同走在自己的國土上一樣,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軍隊一路長驅直入,順利占領科爾切斯特。
克勞狄烏斯在科爾切斯特製定了一係列不列顛行省化的基本政策。其實,目前羅馬征服的也不過是不列顛的一小片地區。不過,皇帝隻管擬定基本政策,至於如何執行那就是軍隊將領們的職責了,更何況不列顛行省化的基本策略和其他行省是大同小異的。讓退役的士兵們遷移到當地建設殖民城市,給予原住民地區“區域自治權”。再以殖民城市為中心,用羅馬式的道路網將整個區域聯結起來,這就是羅馬治理各個行省的基本路線。於是,擁有羅馬公民權的退役士兵移民至科爾切斯特,建設殖民城市這一計劃就這樣定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