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通過舉辦“百年節”讓羅馬人深刻體會到能稱之為羅馬帝國領路人的除了克勞狄烏斯別無他人。公元43年,他已經58歲,是在位的第7年。遠征不列顛的行動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其他防禦也充分體現了帝國防禦係統的牢固,不僅如此,他還做到了保障整個帝國和平這一皇帝的首要職責。管理行省,羅馬曆來的做法是,在行省駐紮羅馬軍團,讓退伍軍人建設殖民城市,給予原住民充分的自治權,讓他們管理內政,建立地方自治體等等。克勞狄烏斯圍繞這一核心措施,在各個城市間鋪設羅馬式街道,形成城市網。從此羅馬對行省的統治從愷撒、奧古斯都的大動脈時代進入無處不在的微血管時代。不過這種實際但不浮誇的政績,往往是塔西佗和蘇維托尼烏斯等熱衷於追逐奇談怪論新聞的知識分子所不關注的部分。雖然一邊是擁有權力、負責統治國家的皇帝,另一邊是沒有實權然而可以作出自己的評判的普通公民,不過他們同為羅馬人。隻要是羅馬人,自然就會明白加大對基層的建設就是強國之本,克勞狄烏斯的貢獻,百姓們都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的。
克勞狄烏斯港
在此,先拋開行省不談,克勞狄烏斯僅在首都及其附近,就對公共基礎設施實施了大規模的建設。
公元38年,即卡利古拉時代開工動土的水利工程,到了克勞狄烏斯時代也還在繼續施工。這條水渠全長70公裏,其中有10公裏必須要修高架水渠,這樣浩大的工程,到了克勞狄烏斯手中時離竣工期限隻剩4年時間。還有另一條同期開工的水渠如果也竣工的話,給羅馬提供生活用水的水渠就會增加到9條,到時候每天可給每位首都居民供應900升的用水。而衛生條件的改善,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隨時給市民提供新鮮的飲用水。
不管是誰,對自己開創的事業會更加上心,這是人之常情。因此,皇帝克勞狄烏斯對自己下令動工的奧斯提亞港灣工程的重視程度,比對卡利古拉留下來的水渠工程要高。這項外港工程是在克勞狄烏斯繼位的第二年上馬的。這說明他一繼位,就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開始考慮建設這些公益工程。可惜的是,在這項曆時12年的工程即將完工之際,他卻慘遭殺害,奧斯提亞外港的竣工典禮最後是由繼任皇帝尼祿舉行的。
不過,當初克勞狄烏斯修建奧斯提亞外港的構想遭到建築師們的一致反對,就連古代第一位撰寫建築書籍的維杜盧維烏斯也斷言,在河口修建港灣實在不是良策,因為港口最終會被河流從上遊帶來的泥沙淤塞。
然而,克勞狄烏斯是一位鑽研曆史的人,曆史學家的眼睛關注的是人。克勞狄烏斯可能是認為,稱得上是世界之都的羅馬要修建海港,不是隻要地理條件符合就能隨便選址的。我想克勞狄烏斯可能就是用這個理由來反駁建築家們的論調。台伯河是羅馬人的靈魂,依著台伯河的流勢,羅馬人修建了如下文複原圖中所示的各種設施。奧斯提亞這座城市剛好坐落在台伯河的入海口,隻有在奧斯提亞修建海港,才能使台伯河發揮其河運的作用。所以,克勞狄烏斯認定羅馬的外港隻能、也必須是台伯河入海口的奧斯提亞。
可是,如何避免港口被台伯河河水帶來的泥沙淤塞,確實是不得不解決的問題。不過這也是受克勞狄烏斯之命,把奧斯提亞建設成正規的海港的工程師們該考慮的問題了。
總體而言,工程師們想出來的方案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提案:不在日後必定會被泥沙淤塞的地方選址修建海港。第二種提案:港口的地址選在奧斯提亞港西北方向30公裏處的海岸上,大概是現在的羅馬列奧納多·達·芬奇機場的南邊地帶。第三種提案:在港口和台伯河之間修建運河,這樣船隻就可以不經由奧斯提亞,從運河駛進台伯河,逆流而上抵達羅馬。
羅馬與奧斯提亞港、新港(皇帝港。圖拉真皇帝在進行大規模改建後)的位置略圖第四種提案:在即將建設的港口和羅馬之間鋪設道路,這樣就可以從港口走陸路直達羅馬。即修建“Via Portuensis”(直譯為“港道”,現在中文中被稱為柏圖斯大道。)第五種提案:在港口除了修建碼頭、倉庫和其他必備設施外,其他諸如交易場所、各個交易公司的辦公室,則建在奧斯提亞港內,並在新建港口和奧斯提亞港之間修路,用陸路聯通兩個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