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皇帝克勞狄烏斯(41年1月24日-54年10月13日在位)(23)(1 / 2)

經常會有人納悶,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如此大費周章,或是扶植中小君主專製國家,或是安撫猶太教徒來統治東方地區呢?為何不直接統治這些地區呢?按照羅馬當時的兵力與實力,要想這麼做的話根本不在話下。然而,我們不得不注意的一點是,若是羅馬帝國把這些地區行省化了,光靠駐紮在敘利亞的4個軍團要想維持這個地區的行省的安全,幾乎是天方夜譚。再說負責整個羅馬帝國防衛的25個軍團共15萬人加上與正規軍數量相同的輔助兵,就是羅馬目前能養得起的全部兵力。當年決定遠征不列顛時,克勞狄烏斯也隻敢增加了2個軍團。若是羅馬帝國繼續擴大軍事實力的話,就需要“擠”出大批的軍費作為基礎。而最有效的“擠”法就是增加行省稅。然而,任意增加稅收必然會引發行省人民的暴動,然後羅馬就得出兵平定暴動,這樣一來又得增編軍隊,最終結果就會陷入無盡的惡性循環之中。當然,羅馬是絕不允許自己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的。

擁有羅馬公民權是加入羅馬軍團的必備條件。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打造了25個軍團共15萬名士兵的龐大軍事力量。當時羅馬公民(17歲以上可以服兵役的男性)總數為500萬人,到了羅馬帝國第四任皇帝克勞狄烏斯時代,羅馬可以服兵役的公民增加了100萬人,達到600萬人。照增幅計算的話,可以把軍團擴充到30個,將士兵人數增加到18萬人。然而提比略在其在位的23年間,雖然人口不斷增加,他始終沒有擴充軍事力量。克勞狄烏斯在決心遠征不列顛之後,也僅僅擴編了2個軍團共1.2萬名士兵。在成功稱霸不列顛後,克勞狄烏斯認為在當地隻派駐2個團的兵力已足夠,就又把羅馬帝國軍團的總數縮編為25個軍團的規模。不論是奧古斯都、提比略,還是克勞狄烏斯以及之後的皇帝們有著和現代專家們一樣的看法,“security”(英語)一詞的語源即“安全”(securitus,拉丁文),其中的含義不僅僅是依靠軍事力量來實現安全保障,而是指以各種手段實現的安全保障。換言之,他們看重的不僅僅是軍事力量就能構建社會安全的觀念。也正因為如此,羅馬帝國並沒有改變本土及首都糧食完全依賴進口的策略。公元51年,惡劣氣候阻斷了海上交通,影響到了小麥的進口。首都台伯河畔與奧斯提亞這兩處倉庫裏庫存的小麥隻能維持15天的供應。

在庫存的小麥隻夠供應15天的消息傳出以後,羅馬居民們有如熱鍋上的螞蟻,不僅僅是市場上小麥價格大幅上漲,而且貧民們也十分擔心,原本免費分發的小麥會中止發放。由於保障“國家安全”與“糧食安全”是皇帝的兩大重責,所以遇到這樣的天災,憤怒與責難的矛頭往往都會對準皇帝。針對羅馬帝國這種糧食完全依賴進口的政策,曆史學家塔西佗就一直不遺餘力地口誅筆伐。

此時,克勞狄烏斯下令把各地的小麥集中到羅馬,此外隨著天氣轉好,在發生民眾搶糧之前問題就被解決了。然而,這樣臨時性的危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需要皇帝采取臨時對策應對的問題還是時有發生。不過,出現這樣的糧食危機,光是指責小麥依賴進口這一國家政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早在羅馬共和製時代,由格拉古兄弟推動《農地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著眼於獎勵自耕農(個體農民)的積極性,這部法律最後在尤裏烏斯·愷撒正式頒布實行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羅馬帝國的糧食危機。用時髦的說法,這部法律正如現代政府熱衷於扶持中小型企業一樣。此外,格拉古兄弟還推行了另一項政策,就是針對羅馬貧民階層的社會福利性法律《小麥法》,通過立法的形式保證免費向貧民發放小麥。

曾經擔任過護民官的格拉古兄弟,以及打下了元首製基礎、擔任終身獨裁官的愷撒,有著社會中下層出身人民的強大民意基礎,才推動了對這些政策重視程度的提升。而議員階層是既得利益的大地主階層,世世代代享受著元老院的議席,可謂是中下層階級的對比階級。美國學者中甚至有人並非開玩笑地說道,前者就是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而後者則是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當然,後者是以元老院為主導的支持共和製的人為主,所以理解成為共和黨也沒有什麼不對。然而,美國的兩大黨派,與其他發達國家的黨派一樣不能單純地劃分成左派和右派,顯而易見,羅馬的“兩大陣營”也不能簡單地在政策上一分為二。這是由於大多數的羅馬人比起意識形態來講,更加看重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