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皇帝尼祿繼任羅馬帝國皇帝時,時年16歲零10個月。當時,羅馬規定年滿30才有資格擔任公職。因此,由一位年輕的皇帝接管羅馬帝國在羅馬曆史上非常罕見。如若羅馬當時存在大眾媒體,或大眾傳播媒體最擅長的民意調查的話,那麼剛剛即位的尼祿可能與卡利古拉繼位時一樣,擁有極高的支持率。
另一方麵,尼祿與卡利古拉繼位時麵臨的情形十分相似,他們前任皇帝的攝政並未出現極大的失誤,也未出現政局不穩、財政拮據、怨聲載道的情況。畢竟,羅馬帝國皇帝的兩個首要工作即是確保“國家安全”與“糧食安全”,尼祿繼位時並未有這方麵的顧慮。
然而,人不會因為不存在困難就會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人性現實的一麵往往是在細枝末節中挑剔萬分,並把這些瑕疵當做不滿的借口。正因為我們必須和這些人打交道,丸山真男先生才會有“政治就是高難度的欺騙”這樣一句名言。普通公民歡迎尼祿繼位,隻是希望轉換心情而已;而元老院支持尼祿繼位,則是期待他能夠廢除令議員們長期不滿的解放奴隸主導的秘書官體製。
年輕的新皇登基毫無疑問會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想想看,先皇年逾花甲,行動遲緩,演講時又喜歡引經據典,就像是站在三尺講台上說教的曆史學家。然而,現在的新皇帝是10餘歲的少年,他朝氣蓬勃又不失穩重,並且談吐不俗,這自然令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當然,元老院對秘書官製度頗有微詞也有一定的緣由。克勞狄烏斯刻意安排解放奴隸加入“騎士階級”,正是這種做法使得議員們非常不滿,因為騎士階級是羅馬帝國僅次於議員階層的第二階層。況且,羅馬曆來重視前線的後勤工作,所以,在議員們看來,無論他們有什麼樣的借口,以納魯奇索斯為首的秘書官們的工作範圍僅限於皇宮之內。
話說回來,秘書官製度被當代學者公認為是幕僚製度的發端,所以這一製度在當時應該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因此,各個方麵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加在皇帝身上,僅憑皇帝一己之力不可能圓滿解決。雖說元老院對秘書官體製牢騷滿腹,卻能夠接受議員參與朝政的輔佐官製度。塞內加從其父輩開始,就一直屬於議員階層。因此,這位學識淵博的議員,願意擔起輔佐皇帝的重任,對於個中內情,他比別人更加清楚。
尼祿在元老院會場中,宣讀了由塞內加親自撰寫的“施政方針演講”,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重返奧古斯都時期的政治體製。二、對於元老院所持有的權力,予以尊重。三、司法獨立,皇帝不得幹預。
四、將“Domus”(私宅)與“Res publica”(國家,此處意譯為“官邸“)分開。
上述四項內容被這位年少的皇帝下令刻在銅板上,並規定每年年初新任執政官就任時必須予以宣讀。
同時代的羅馬人,或者不同時代、但同屬元首製時代的羅馬人,他們隻要聽到這些內容都能夠心領神會。然而,我們生活在羅馬帝國滅亡2000多年後的今天,有必要對此進行細致的說明。因此,在聆聽到第一條的時候,大部分議員都認為尼祿所謂的重返”奧古斯都時期的政治體製“指政體實行共和製,也即由”第一公民“實際統治羅馬公民的政治模式。實際上,所謂”奧古斯都時期的政治體製“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元首製。現代的研究者中有不少人簡單地認為這是“元首政治”,因此,羅馬人無法理解這種製度並不奇怪。這種體製正是奧古斯都創造的“精致的虛構”(delicate ?ction)。正如愷撒所言,大多數人都隻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現實,顯而易見,元老院對尼祿宣布重返奧古斯都時期的政治體製時自然歡迎之至。
隻要認真一思考的話,提比略、卡利古拉與克勞狄烏斯在繼位不久,都紛紛表示要“重返奧古斯都式政治”。然而,包括尼祿在內的4位皇帝,後來無一例外都飽受來自元老院的詬病。如果說他們的統治方式違背了即位時的宣示,那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此後元老院會對他們指責不斷。但在我看來真正的症結不在於此,雖然他們宣稱要重返奧古斯都式政治,可他們是否具備讓“精致的虛構”正常運行的冷靜與清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