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皇帝尼祿(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2)(1 / 2)

為了根除弊病,奧古斯都當時想出了一個辦法,用他喜歡的稱謂“第一公民”這種超越羅馬社會各階層的身份來參與司法審判,並將之製定成為律法固定下來。提比略和克勞狄烏斯自然恪守這種做法。由於皇帝們毫不放鬆,所以進入元首製時代之後,行省總督濫用職權的情況確實得到有效遏製。追捧共和製的塔西佗甚至也留下這樣的感歎:“政治居然會變得如此清澈,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然而,提比略和克勞狄烏斯頻頻駕臨法庭,使得這成為羅馬特權階層十分厭惡皇帝的原因。

“第一公民”不會染指司法審判,尼祿這樣的信誓旦旦的表白,意味著尼祿與提比略或克勞狄烏斯不同,他不會幹涉審判。確保司法獨立,不論從什麼角度思考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古羅馬,這種做法無疑是放任自行裁決做法的死灰複燃。

在第四條施政方針中,尼祿提出私宅與官邸分開。顯而易見,尼祿的這個宣言是要糾正克勞狄烏斯的做法,其目的不過是表明他將廢除秘書官體製。同第三條一樣,這也是為了獲得元老院的支持。議員們對於解放奴隸,一貫客套謹慎,但從骨子裏根本瞧不起他們。顯而易見,議員們對於尼祿表示要廢除秘書官體製肯定會拍手稱快。

秘書官體製變成輔佐官體製,但是要治理好疆域遼闊的帝國必須有大量的幫手來維係這個係統的運轉。所以,與其說尼祿打算廢除秘書官體製,倒不如說是將之轉變為非正式的幕僚係統更為恰當。這種體製無法像克勞狄烏斯時代那樣昭然於世,卻同樣發揮奧古斯都或提比略時代的輔佐功能。

這麼一分析,我們就明白尼祿即位時的施政方針幾乎一麵倒地偏向元老院。塞內加不僅貴為議員,還是飽學之士,更是一位作家。羅馬的元老院不隻是單純的立法機構,也不隻是公職要員的人才儲備庫,而是當下時髦的“媒體”,對這一點,塞內加肯定心知肚明。其實事實也是如此,議員們差不多是羅馬曆史上唯一從事寫作的生力軍。此外,從提比略時代開始,元老院會場中討論的所有議題都會被定期收錄為《元老院紀事》(Acta Senatus),散發到羅馬帝國的每一個角落。況且,並不一定非得是“廣大群眾”,才能發揮“媒體”的影響力。在仰仗考古學之外,身處今天的我們要了解羅馬曆史也隻能依靠這些元老院議員們的論著。作家出身的塞內加在處理這些問題上有著非常好的思路,他認為要獲得輿論的支持,首先要贏得元老院的支持。

針對曾經富貴顯赫如今卻貧困潦倒的元老院議員,經由塞內加設想,最後以皇帝尼祿之名提出的法案獲得大多數議員的支持並得以通過,該法案規定每年發給窮困的議員50萬塞斯特斯。這項措施,其發放對象並非所有無法維持生計塞內加的貧苦居民,它隻對難以維持元老院議員生活水準的議員發放。如果新議員中也有貧困之人,又該如何?通常情況下,進入元老院的財產資格是100萬塞斯特斯,所以新任議員中由於沒有年金而無法保住元老院議員資格的人應該沒有。尼祿得益於這些偏袒元老院的政策,哪怕是他在自殺身亡之後依然得到人們“尼祿之五年良好政績”的評價。這從一個側麵表明,元老院相當於“媒體”。此外,尤裏烏斯·愷撒也明白元老院的“媒體”功能。愷撒期待推翻由元老院一手主導的政治體製,他的《內戰記》一書,原原本本記錄了自己推翻“元老院媒體”的這一過程。尼祿宣布對重新施行奧古斯都政治的確抱有很高的積極性,這一點我們不吝於肯定,然而奧古斯都創立的羅馬式元首製對執政者的冷靜清醒有極高的要求,不是憑借單純偏袒元老院就可以完成這個“精致的虛構”。飽學之士塞內加是否清楚其中的複雜性?我們暫且不論這些表白有什麼樣的功效,也不論實行元老院政策的對錯與否,接下來我們要關注的是,剛繼位的尼祿以及輔佐官塞內加執政能力能否經受得住帕提亞王國的考驗。公元54年深秋,羅馬收到消息,帕提亞軍隊入侵羅馬帝國東方屏障亞美尼亞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