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皇帝尼祿(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3)(1 / 2)

帕提亞趁機入侵亞美尼亞引發的“亞美尼亞·帕提亞問題”,往往是他們認為羅馬皇帝在身體衰老或年幼的時候,這一點非常有意思。公元34年,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情況,久居卡普裏島的提比略時年75歲高齡。帕提亞武斷地認為提比略已經垂垂老矣,頭腦亦不甚清醒,所以趁機進攻亞美尼亞。但是,借用某位研究者的形容,提比略是“年歲越高越深不可測”。提比略接到報告後立刻派遣後來成為克勞狄烏斯助手的路奇烏斯·維特裏烏斯前往亞美尼亞,向亞美尼亞表明羅馬的立場——堅決支持。維特裏烏斯是手握重權的東方羅馬軍隊總司令,他當即揮師開往亞美尼亞。這般聲勢浩大的軍事力量就是極好的威懾,所以帕提亞王隻能乖乖地從亞美尼亞撤回軍隊。

公元54年,帕提亞王國又故伎重演,然而從時間來看,距上一次失敗僅僅過去20年。這一次他們又輕率地認為年幼的尼祿皇帝剛剛即位,根基未穩,應該沒有辦法當機立斷采取措施。顯而易見,帕提亞這次又要铩羽而歸。此時羅馬帝國還有塞內加坐鎮,他並不可怕,但是出身行省的他對於保衛帝國安全懷有極高的熱忱,也有積極挑戰的勇氣。雖然尼祿沒有提比略幹脆利落,他在“亞美尼亞·帕提亞問題”再度爆發時卻表現出了快刀斬亂麻的氣概。

起用科爾布羅

麵臨帕提亞王國的威脅,塞內加在緊急選派東方總司令的人選方麵眼光獨到。格奈烏斯·多米提烏斯·科爾布羅曾擔任低地日耳曼軍團團長8年的時間,是一位統率了4個軍團和輔助兵共4萬兵力的將軍,為萊茵河下遊防線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外,羅馬帝國雖然進入元首製時代,他們在機動防禦方麵淋漓盡致地使用了主動出擊戰法。言外之意,他們會不時越過萊茵河襲擾日耳曼人,而非在萊茵河畔苦等敵人上門,以此讓他們領教羅馬帝國的軍事力量,不敢輕舉妄動。之所以這條防線穩固,原因在於科爾布羅的積極戰術十分奏效。也正是這位科爾布羅,在施展他的拳腳時也會被掣肘,羅馬帝國深入日耳曼地區的軍隊本該更上一層樓,就在克勞狄烏斯一聲令下之後,就遺憾地撤回到萊茵河防線。

科爾布羅這位將領來自南法行省,其身上洋溢著有異於其他戰友的特質。科爾布羅麾下的士兵對他愛戴有加,他在敵軍中也是赫赫有名。這倒並非出於科爾布羅性格溫厚,對誰都親切溫和。與之相反,他是一位以嚴厲著稱的將軍。同起用他擔任低地日耳曼軍團團長的克勞狄烏斯皇帝不同,眾人敬畏正是科爾布羅在敵我雙方都聲望極高的理由。雖然科爾布羅的年齡無從查證,我推算他於公元54年被派遣到東方時大概在55歲上下。放眼這一階段駐守帝國各處邊境的軍團長們,除了科爾布羅能夠擔當奔赴帕提亞前線的重任之外,別無其他合適人選。

然而,沒有把所有的權力交給科爾布羅是塞內加的嚴重失誤。公元55年春,科爾布羅離開萊茵河駐地,長途跋涉來到幼發拉底河駐地接受重任。唯恐顏麵掃地而被輕視的敘利亞行省總督誇德拉圖斯,是科爾布羅見到的第一張喪氣臉。

然而,將領之間也經常存在著瞧不起對方的情形,不過,這並沒有發展到影響羅馬帝國東方政策的地步。由於羅馬帝國和帕提亞之間尚未正式開戰,科爾布羅的正式職位並非軍隊的總司令,而是帝國卡帕多西亞與加拉太兩個行省的總督。敘利亞總督指揮4個軍團,位居羅馬帝國駐守東方軍隊中的首要位置。所以沒有設置軍團的小亞細亞東部的兩個行省總督位居敘利亞總督之後。然而,羅馬方麵給誇德拉圖斯的命令是要他把手下的4個軍團勻出2個給科爾布羅,他負責南部,西邊交給科爾布羅,通過兩麵夾擊的戰略把帕提亞軍隊趕出亞美尼亞。塞內加這樣的命令,充分暴露出他缺乏軍事經驗的幼稚與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