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皇帝尼祿(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6)(1 / 2)

因此,“最高司令官”、“護民官特權”、“大祭司”與“國父”都是共和製時代就存在的職位與尊稱,這一切都是有法可依的。然而,依據羅馬的法律,當所有“合法”權力全部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他就變成“非法”的最高權力者。即使這樣,羅馬仍然用隻表示公民“第一人”的“princeps”來稱呼,顯而易見,沒有比這更具欺騙性的叫法了。把羅馬帝國置於一人之下,是奧古斯都認為最現實的統治模式,因此,要達成這種設想唯有依靠“精致的虛構”。

元老院本身就是所謂的合法機構,對於其中的非法性自然是心知肚明,要讓“第一公民”擔任執政官,使其受到元老院的監督,是把不合法轉化為合法的最好手段。

在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奧古斯都統治的40年裏,他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兼任著執政官。而第二任皇帝提比略統治了23年裏,備受元老院非難,原因在於其出任執政官僅有3次。雖然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統治時間極短,但在不到4年的時間裏4次擔任執政官。第四任皇帝克勞狄烏斯在位13年,兼任執政官總共有5年的時間。顯而易見,羅馬帝國幾任皇帝都經曆了“精致的虛構”台麵下的交鋒,對此深有感觸。而新任皇帝僅僅是一位10多歲的少年,按照元老院的盤算,讓其擔任執政官易如反掌。身為議員的塞內加對個中原委自然是心知肚明。

在你來我往的“攻防戰”之中,為了讓形勢對自己有利,雙方都是花招頻出,彼此試探。公元58年,元老院通過決議,讓年滿20歲的尼祿擔任“終身執政官”。果不其然,尼祿不想被納入體製之下,予以嚴詞拒絕。至於尼祿拒絕是純粹出於自己的思考,還是塞內加的慫恿,我們無從查考。在這件事情之後,尼祿此後一改以往向元老院傾斜的態度,對於元首製則是欣賞不已。

首先,尼祿考慮到普通公民階級曆來與元老院階級對立這一點,以自己的名義贈與每個平民400塞斯特斯,作為拉攏民心的舉措。

隨後,愷撒時代開始的退役士兵的安置政策,被尼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允許安置地點改為意大利本土。此外,他還勇於打破陳規,從士兵們的願望出發,並非以整個軍團為出發點,讓他們獲得夢寐以求的土地。這種安置政策,對於退役士兵們而言,也意味著可以重新回到故鄉。當然,這樣做的目的也有為了避免本土人口流失的現象,另一個目的在於期望退役士兵們在故鄉獲得土地之後,能夠全心全意地擁護尼祿這位政策製定者。因此,這項措施還有另一層含義,以羅馬人為主的軍團兵,向行省進行殖民促進其羅馬化的時代已經成為曆史。

經濟政策

羅馬帝國的各種政策的調整,肯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變革。為了彌補“艾拉留姆”(Erarium,元老院行省稅)出現的空缺,尼祿從“費斯庫斯”

(Fiscus,皇帝行省稅)中撥出4000萬塞斯特斯用以彌補。尼祿通過這種“融資”方式,成功地整合了原本一分為二的國庫,當然,要完成這種合並,必須在另一個國庫出現赤字時最有利於操作。

因此,這兩種稅收原本一致。不論是作為直接稅的行省稅,還是作為間接稅的關稅等其他稅種,在皇帝行省與元老院行省都大同小異。為了避免與元老院形成對立關係,奧古斯都處心積慮地將稅收分開,分別稱之為“Fiscus”與“Erarium”。元老院中的議員們互相推選產生總督,負責元老院行省治理,而皇帝行省總督或其他官員則由皇帝親自任命。行省既然分為元老院行省與皇帝行省,那麼從行省征收到的稅款自然是前者由元老院支配,後者由皇帝支配。奧古斯都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瞞天過海,化解了元老院的不滿,成功將羅馬帝國的政治模式轉化為“第一公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