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工作之後,科爾布羅終於完成了這兩個軍團士兵的選拔。加之,一個駐守多瑙河防禦前線的軍團也從米西亞行省移師過來。與此同時,羅馬盟國派出的援助部隊也抵達了敘利亞。自古以來,羅馬就有與盟國協同作戰的傳統,其主力是稱為軍團兵的重裝步兵,所以同盟國派來的參戰兵力隻是騎兵、弓箭手等一類輕裝步兵。由於科爾布羅將不適合作戰的士兵調換之後,出現了人員空缺,有傳聞科爾布羅選用了卡帕多西亞與加拉太的農民來填補空缺。總而言之,士兵人數要遠遠少於皇帝撥給他的3.4萬人。科爾布羅在低地日耳曼軍團時曾經指揮了4個軍團加上輔助兵近5萬人的兵力。然而,也不知道羅馬帝國的指揮係統出了什麼問題,科爾布羅在抵禦強國帕提亞的前線時,手中的兵力居然比與日耳曼人作戰時還少。如若是愷撒,他肯定會自己籌款招募新兵,整編隊伍,及早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然而今非昔比,當下的時局已不允許這種共和製時代的模式。眼下,皇帝與手下的軍團長們等級早已固定了下來,沒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擴充兵力。所以,除了有效地利用手中的兵力之外,科爾布羅別無他法。
公元57年,尼祿與元老院之間的“攻防戰”逐漸向有利於戰局的形勢邁進了一步。就在公元57至58年的這個冬季,科爾布羅率軍來到險峻的山區進行嚴苛的軍事訓練。當然,不是所有地形和氣候惡劣之所都可以作為訓練場地,科爾布羅選擇在小亞細亞東邊與亞美尼亞接壤的邊境山區進行訓練。這種選擇除了可以向亞美尼亞人進行軍事恐嚇之外,還能讓訓練有素的士兵隨時攻入亞美尼亞,可謂一舉兩得。
科爾布羅選擇的訓練營地位於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上,搭建帳篷必須先鑿開凍結在地表的冰塊。然而,寒冷的天氣使士兵接二連三地被凍傷,甚至有人在夜間巡邏時被凍死。羅馬軍裝的特點在於手腳暴露在外麵,士兵們就穿著這種軍裝在凜冽刺骨的冰雪寒風中進行訓練,而科爾布羅本人也穿著這種軍裝四處巡視士兵。許多羅馬士兵不堪忍受這種嚴苛的環境,當了逃兵,原本經過篩選的隊伍再次縮減。
雖然科爾布羅身材魁梧、沉默寡言,但他並不是一個粗魯蠻橫的將軍。然而,隻要士兵們一見到科爾布羅的頭發在寒風中飄揚,他周圍的氛圍瞬間有如凝固了一般。雖然遲到兩次在其他軍團算不上什麼,然而科爾布羅規定遲到一次就要進行嚴厲的處罰。對於棄旗逃跑的士兵則就地正法。如此嚴酷的訓練之下,逃兵現象時有發生,其他軍團對羅馬的軍裝歸隊的逃兵不計前嫌,然而,科爾布羅軍團的逃兵即使回來也難逃一死。正是在這種近乎瘋狂的訓練之下,在次年初春,這些原本在安條克墮落不堪的羅馬士兵精神煥發,搖身一變成為帝國最精銳的部隊。
早在公元54年底科爾布羅就被派往東方。公元58年5月,此時可以說是他蟄伏3年多等來的天賜良機。科爾布羅命令士兵們拔營,揮師進入亞美尼亞境內,然而他並非隻是一個頭腦簡單的將軍。
與剛剛登基的帕提亞王談判停戰,敘利亞行省總督誇德拉圖斯派出的是一位下級軍官負責談判,而科爾布羅卻派出一位高級軍官負責談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科爾布羅非常懂得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進而達成停戰的目的。科爾布羅進入亞美尼亞時沒有立刻發動進攻,他一馬當先走在軍隊前列,在腦海裏出現兩種達成目的的方式——選擇開戰,或選擇談判。雖然羅馬帝國將亞美尼亞王國納入統治之下,然而受地緣文明差異的影響,其國內始終存在著親羅馬派與親帕提亞派,並進行著拉鋸戰。帕提亞王之弟繼承亞美尼亞王位以來,親帕提亞派的勢力自然蓋過親羅馬派。科爾布羅率軍挺進亞美尼亞,無異於孤軍深入。在科爾布羅看來,他手上不足3萬人的兵力很可能遭遇帕提亞與亞美尼亞的聯合夾擊。所以在帕提亞軍隊出兵之前,科爾布羅希望能與亞美尼亞新王——帕提亞王之弟梯裏達底進行談判,盡快達到戰略目的。
經過幾次彼此試探的小規模戰鬥之後,科爾布羅派遣使節求見梯裏達底,懇求直接會麵。然而可惜的是,科爾布羅的期待終究落空。年輕的亞美尼亞王梯裏達底雖然暫時接受了會談的要求,可是關鍵時刻仍舉棋不定。為了打破僵局,科爾布羅將事先寫好的提議遞交給梯裏達底。為了減少軍團長的束縛,羅馬一直有將空白的委任書交給被派到前線負責戰事的總司令的傳統,然而科爾布羅的提議可謂膽大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