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皇帝尼祿(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9)(1 / 2)

實際上,亞美尼亞王梯裏達底一開始就放棄抵抗,開戰之前他就望風而逃,因此,科爾布羅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首都。同年年底,羅馬軍隊占領亞美尼亞王國首都的消息傳回國內,百姓們歡呼雀躍,高呼“皇帝”以稱頌軍隊最高總司令尼祿。處於元首製時代的羅馬,所有勝利的榮耀最終都由皇帝霸占。亞美尼亞又再次回到羅馬的掌控之中,沉浸在喜悅中的尼祿、元老院以及普通民眾都對此深信不疑。

雖然梯裏達底確實逃之夭夭,然而對於這位前線指揮官科爾布羅而言,根本就容不得半點馬虎。受到如此奇恥大辱的帕提亞王沃洛吉斯,絕對不會就此善罷甘休。麵對變幻莫測的敵情,科爾布羅沒有撤軍,他決定繼續戰鬥。科爾布羅苦於兵力有限,認為很難守住阿塔克薩塔,同時為了消耗敵軍物資,讓他們即使回城也無軍需可用,科爾布羅下令堅壁清野,當然,他同時也考慮到保障城中居民的安全。公元58年到59年冬,羅馬軍隊一直駐守在阿塔克薩塔。次年春,科爾布羅率軍向亞美尼亞王國的第二首都提格蘭諾凱爾德進發,在棄城之前,他們縱火燒毀了阿塔克薩塔。

位於底格裏斯河上遊的亞美尼亞第二首都提格蘭諾凱爾德,遺址在如今的土耳其境內。亞美尼亞西抵黑海,東達裏海,南接底格裏斯河,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古代王國。雖然從阿塔克薩塔到提克拉諾科塔,按直線距離計算少說也有400公裏,加之軍團長要確保如此長距離行軍的軍糧供應十分不易,然而這並沒有影響到士兵們高漲的士氣。如同攻克阿塔克薩塔一樣,科爾布羅對提格蘭諾凱爾德也是各個擊破,地毯式包圍。更何況第一首都阿塔克薩塔破城的消息已經傳到了這裏,使得提格蘭諾凱爾德的軍民早已草木皆兵。

由於第二首都提格蘭諾凱爾德的守軍望風而逃,羅馬軍隊同樣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這座城市。攻下這兩座城市,意味著羅馬憑借軍事力量肅清了帕提亞在亞美尼亞的勢力,對於這樣的戰果,羅馬會洋洋得意。在皇位繼承上,尼祿決定沿用奧古斯都的亞美尼亞政策,讓羅馬遴選的王子繼承皇位。當此大任的王子名為梯裏達底,他與東方各王室都有血緣關係,血緣上沒有問題。可是對亞美尼亞人而言,這位長於羅馬的王子完全是個陌生人,他在國內一沒地盤二沒人脈,換言之就是空降國王。為了讓梯裏達底坐穩這個皇位,尼祿命令科爾布羅留下1000名羅馬軍團兵、1000名輔助兵與500名騎兵作為護衛。

如果認為僅憑這些兵力就可以保護這位空降國王穩坐江山,那麼這位22歲的皇帝尼祿對於軍事實在是太過天真。現實果然如此,一年不到這項決策就漏洞百出,所幸誇德拉圖斯病逝後科爾布羅接任敘利亞總督,這是尼祿唯一可圈可點之處。然而,與此同時,尼祿又愚蠢地把指揮係統一分為二。

至此,被稱為“尼祿初期的五年”的統治可以看做這位暴君最初的德政階段。人們普遍認為,尼祿的這五年德政是因為塞內加和布魯斯從旁輔佐。有這種想法的代表人物是五賢帝之一的圖拉真皇帝,沒有人質疑這位明主之言,可是我深有疑慮。諸位看看當時所謂德政的真實情況:此時的羅馬依然有很多提比略和克勞狄烏斯時代遺留的組織和人才,帝國因此得以正常運轉。另外,國內政局穩定,幾無大事,這算是尼祿之幸。至於安全防衛,最多不過亞美尼亞一處。更何況這個隱患原本可以盡早解決,隻是由於尼祿決策失誤才多花費了10年時間。

如若這5年的確是塞內加和布魯斯負責帝國政務,姑且不論以近衛軍保護尼祿為首要任務的布魯斯,我認為依靠塞內加的外交與軍事才能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作為一位身兼哲學家的文人,塞內加缺乏軍事與外交經驗卻擔任輔政一職,可以看出羅馬帝國統治上的紕漏。當然,沒有經驗並不能作為被指責的口實。現代人亦然,各國總統或首相,都是從沒有任職經驗的人群中選舉產生。塞內加的確是一流的哲學家、悲劇作家與諷刺作家,於政治卻隻屬於二流角色。在此“二流”指的是隻能勉強應付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