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皇帝尼祿(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11)(1 / 2)

普通比賽隻要有健壯的身體就可以一決勝負,然而戰車競賽則不然,要參賽必須具備雄厚的財力作為支撐。所以,參賽者以有錢人居多,這也是觀看率高的原因之一。蘇格拉底時代的雅典政治家阿西比亞德獲勝,他像羅馬的凱旋將軍一樣受到祖國人民的歡迎擁戴。在奧運會中獲勝,為阿西比亞德往後的政治生涯增添了籌碼。這充分表明,無論古今,奧運會的優勝者都被人們視為英雄。

提比略在羅得島隱居期間也參加過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大勝而歸。尼祿的外祖父日耳曼尼庫斯也曾經榮獲過月桂冠。毫無疑問,這兩位都是羅馬上流社會人士,也都曾到希臘的奧林匹亞參加戰車比賽。然而,提比略登基後根本沒想過要把這項比賽搬到羅馬。

可是,反觀尼祿,他不僅精心策劃還付諸了實施。在他的觀念裏,羅馬帝國的男子必須效仿古希臘男子,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努力鍛煉身體,然後在五年一屆的比賽中向大家展現自己的身體。

除了體育競技之外,尼祿還認為有必要在羅馬舉辦兼具詩歌與音樂的比賽,讓普通人也能參與其中並享受這一過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希臘文化。詩歌與音樂被視為希臘化的精髓,讓普通民眾接受它、習慣它,徜徉其中,羅馬帝國才能轉變為文化國家。尼祿本人喜好詩歌音樂遠勝於政治軍事,他也堅信自己於此道天賦異稟。愛好未必能夠創造,和普通的業餘愛好者一樣,尼祿可能認為這兩者之間有著必然聯係。事實上,倡導文化國家,積極學習外來文化,努力擴大文化交流,這些更適合業餘愛好者。

民眾們對這個比賽的稱呼“尼祿節”真是名副其實。這個慶典使用了包括大角鬥場、梵蒂岡角鬥場、龐培劇場、馬薩魯斯劇場以及巴爾布斯劇場在內的所有公共設施,這樣一來整個羅馬城就變成一個巨大的會場,民眾們可以免費進場觀看比賽。參賽者都是業餘選手,雖然不是專業人士,比賽卻別有風味。當然,為了調動氣氛,尼祿還組織了“皇帝團”拉拉隊。就這樣,慶典的目的完全達到,尼祿的這場“羅馬奧運會”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圓滿落幕。

然而,讓羅馬人理解競技本身的美麗與樂趣絕非一朝一夕可成,這是項大工程。為此,尼祿興建了“體育館”(Gymnasium),可是隻有青少年光顧,成年男子根本就不感興趣。所以尼祿想出一計,在體育館旁邊蓋一座羅馬式浴場以吸引民眾。浴場裏麵各種設施一應俱全,人們可以沐浴、按摩、嬉戲、休息。這個浴場反響不錯,但是依然沒有成年男子去體育館鍛煉。因為在羅馬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裏,鍛煉身體是成長的必經階段,既然長大成人了,體育鍛煉自然可以告一段落。

“尼祿節”原本完全可以成為同奧運會不相伯仲的羅馬競技比賽,然而由於尼祿自殺身亡,競技隻舉辦了兩屆就隨著尼祿的離世一起被曆史湮滅。體育館也難逃被拆毀以作他用的命運,隻有浴場得以保存至今。

有趣的是,尼祿對希臘美學傾倒不已,然而他的身材醜化速度也不遑多讓。

尼祿17歲繼承皇位,當時他圓圓的臉蛋透出幾分稚拙可愛,可惜此後貨幣上的頭像卻愈發臃腫。他舉辦“尼祿節”時不過二十二三歲,本是風華正茂之年,但胖嘟嘟的脖子破壞了這份美感。或許很多羅馬公民覺得尼祿比任何人都更需要加強體育鍛煉。

應該是體質導致尼祿年紀輕輕就過度肥胖。但是他非常喜歡重視肉體美的希臘精神,其癡迷程度遠遠超出他對無視肉體之美的政治。有時候我不禁會想,要在矛盾和挫折之中保持精神平衡,實在不容易。

公元61年,即舉辦“尼祿節”的次年,時隔數年帝國邊境又起騷亂,不列顛人揭竿起義。另一個邊境問題,依然是亞美尼亞-帕提亞問題。兩起騷亂發生在帝國東西兩側,對國內穩定沒有太大的影響。然而,普通公民可以不考慮這些變動會有何影響,身為維護帝國安全最高負責人的尼祿卻不能不聞不問,他必須盡心盡力,兢兢業業才不負“皇帝”之稱。當然,具體應對措施是現場指揮官的問題,皇帝要負責考慮根本的解決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