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祿也不敢采用方案(三),因為這會讓首任皇帝奧古斯都定下的政策完全改變。其實他非常清楚,要維持與帕提亞的友好關係,方案(三)是最有效的途徑。但是他擔心元老院和普通民眾強烈反對,理由是承認帕提亞王的弟弟成為亞美尼亞王,無異於當麵打臉,讓羅馬顏麵掃地,威信蕩然無存。
麵臨選擇時,以下幾個條件幫助尼祿作出決定:
(A)自古以來,亞美尼亞的上流社會就分為親帕提亞派與親羅馬派,如今兩個首都盡由羅馬掌控,親羅馬派必然得勢,羅馬方麵大可借助他們的勢力達成目的。
(B)首都是國家的核心,羅馬占據著亞美尼亞的兩個首都,在軍事上非常有利。
(C)大部分民眾希望把亞美尼亞變成羅馬的行省,這意味著帝國的版圖有所擴大。
最終,尼祿的選擇是兼具(一)與(二)的策略:如果能保住梯裏達底的皇位,他事休提,否則,就把亞美尼亞變成行省。然而,這種做法隻會加劇與帕提亞的矛盾,刺激全麵衝突的爆發。
科爾布羅得知這個決定後建議身在羅馬的尼祿,必須安排一位隻負責亞美尼亞戰線的軍團長。尼祿欣然采納,他任命信仰軍事至上的貝圖斯為軍團長,負責亞美尼亞前線的軍事指揮。
公元62年,因尼祿的任命,甫上任的貝圖斯獲得3個軍團,其中2個軍團從萊茵河抽調,再加上輔助兵以及同盟國的參戰兵,總人數超過3萬。另外,科爾布羅也掌握3個軍團,不過他隻負責履行敘利亞行省總督的職責,即他負責全麵防守幼發拉底河以西,提防帕提亞軍向西進攻。科爾布羅致力於加強幼發拉底河西岸一帶的要塞防禦,如此,羅馬在這一地區的防線可謂銅牆鐵壁。這樣看來,尼祿的戰略是把軍事力量分為兩個拳頭,從兩邊包抄夾擊帕提亞,表麵上似乎很有道理。
大家都認為帕提亞王會禦駕親征,可是能在皇位爭奪中獲勝的人不可能腦袋空空。既然羅馬在這一帶的防禦固若金湯,帕提亞王肯定不會自投羅網,傻瓜一樣故意用頭去撞銅牆鐵壁。他的大軍自然會避開西邊的羅馬防線,轉向貝圖斯率軍集結的西北部尋找突破。更何況帕提亞王沃洛吉斯的本意並非與羅馬開戰,他隻是希望能確保弟弟梯裏達底成為亞美尼亞王,因為弟弟把帕提亞的皇位讓給了並不正統的自己,他想以此作為彌補。
連我這個軍事方麵的門外漢都能想到的情形,當時傑出的將軍科爾布羅不可能沒有預料到如此結果。也許科爾布羅明知結果,他刻意為之隻是想試探貝圖斯的深淺吧。畢竟沒有親身經曆無法理解個中內情。
但是在當時的情形下,幾乎所有羅馬人都深信貝圖斯即將擊潰帕提亞軍隊,讓亞美尼亞真正成為羅馬的領土,因為大家都樂意聽到好消息。假如公元62年有民意調查,那麼此時尼祿的支持率想必會非常可觀。雖然這位年輕的皇帝偶爾會有奇怪的行徑出人意料,然而於政事上他表現得可圈可點,不列顛問題妥善安排,亞美尼亞-帕提亞問題當機立斷,這些都會讓百姓覺得他足夠擔當統治帝國的重任。所以尼祿隻要做好本職工作,認真履行帝國最高負責人的職責,即使偶有出格的言行,無非就是為民眾們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而已。
向首都羅馬供水的水道並非出自同一個源頭。羅馬人通常將有泉水湧出的水池視為聖地,禁止遊泳。當然,神聖的水池隻是冠冕堂皇的理由,用意是為了保證飲用水的純潔幹淨。
可是尼祿偏偏就不信這個邪,跳進了其中一個神聖水池中遊泳。然而,水池中的泉水溫度比較低,所以尼祿當晚就發高燒,昏倒了。可是,幾天之後他又奇跡般地康複過來,但是首都的居民們都不知該如何是好。嚐到苦頭後尼祿並沒有再犯,而羅馬民眾們也沒有表示不滿,反而認為這是他朝氣蓬勃的表現,更加擁戴他。
然而,高支持率經常與陷阱相伴相生,為了避免掉入陷阱就需要很強的自我克製能力,可是尼祿對此實在沒有天分。不巧的是,尼祿就在此時失去了兩名能夠不計個人得失直言不諱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