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皇帝尼祿(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18)(1 / 2)

與科爾布羅持同樣的觀點,這些人深知要分裂同屬於波斯文化的帕提亞與亞美尼亞難於登天。然而,若是亞美尼亞與帕提亞過從甚密,帝國的東方防禦體係將一觸即潰,所以拉攏亞美尼亞是必然的。挑起與羅馬帝國的事端絕非帕提亞王沃洛吉斯的本意,而科爾布羅也將沃洛吉斯為了保護胞弟梯裏達底地位的心意,轉告了羅馬皇帝與議員們。他們知曉帕提亞並無敵意,所以,這些人認為即使帕提亞王的胞弟把持著亞美尼亞的皇位,如若亞美尼亞願意繼續和羅馬維持同盟關係,那麼承認梯裏達底的國王地位並無不妥。我認為尼祿也應該看破了這一點。在麵臨現實抉擇時,哪怕是尼祿太過爭強好勝,也不會被虛榮心左右。

回到帕提亞之後,梯裏達底向母親與兄長話別,並舉辦了餞行宴會。此後就帶著大批隨從與妻子出發了,這也很有東方君主的一貫做派。一路上他們受到沿路各個行省總督與民眾的歡迎。梯裏達底的這一趟陸路旅程,前後共用去了9個月的時間。如果是軍隊,走陸路從羅馬到敘利亞的安條克,加上渡過亞得裏亞海的2天海路,總共需要125天。至於帕提亞到安條克的距離,如果按軍隊的行軍速度,大概也要150天時間。同樣的路程,梯裏達底花了將近兩倍的時間,不難想象他們是何等悠閑,一路遊玩到了羅馬。

羅馬與帕提亞的騎兵隊共同護衛梯裏達底的加冕之旅。然而,梯裏達底一行每天的花銷高達80萬塞斯特斯,即使羅馬國庫充盈,9個月的旅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可是,在羅馬看來這是和平的代價,還是比較劃算。公元65年,梯裏達底浩浩蕩蕩的一行人花了9個月終於平安抵達羅馬。從梯裏達底在尼祿雕像前完成了前半部分加冕儀式至今,算起來已經有一年了。

身為神明之官,梯裏達底不能走水路。但是登上羅馬帝國本土時,由於尼祿當時正好在那不勒斯為這行人接風洗塵,所以他隻得打破禁忌,花了兩天渡過亞得裏亞海。要是這一行人繼續從陸路踏上羅馬帝國本土,他們就必須由北意大利進入,尼祿當然不可能到南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去迎接梯裏達底。帕提亞與羅馬之間原本就相隔甚遠,而且就全程而言走海路也不過兩天時間,所以梯裏達底可能就要求手下對這條約束神明之官的戒律明知故犯。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走水路,最終趕到那不勒斯迎接的尼祿與梯裏達底共同沿著阿皮亞大道,回到羅馬。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同盟國君主的待遇,而是帝國的貴賓級待遇。尼祿與梯裏達底年齡差不多大小,兩人很快就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尼祿決定在羅馬廣場舉行加冕儀式的後半部分。手捧王冠、一襲紫衣的尼祿站在廣場中央的講壇上,身披金色王袍的梯裏達底則跪在尼祿麵前。尼祿親手將亞美尼亞王的王冠戴在梯裏達底頭上。站在講壇左邊的是身穿白底紅邊托加的議員,站著右邊的則是身穿金色東方式樣服裝的帕提亞與亞美尼亞官員。為了觀看這難得的盛況,羅馬市民們把羅馬廣場擠得滿滿當當,在場的市民更是歡聲雷動。在這次儀式上,成為亞美尼亞王的帕提亞王之弟梯裏達底,還被羅馬贈與了“羅馬的友好同盟”的稱號。

在平和而肅穆的氣氛中,加冕儀式結束,隨後在龐培劇場的寬闊回廊中舉行國宴。布置豪華的宴會氛圍同樣是一派祥和。尼祿此時誌得意滿,心情愉悅,他不僅送了許多貴重禮物給亞美尼亞新王梯裏達底,還許諾羅馬會竭盡全力協助亞美尼亞重建7年前被科爾布羅攻陷與焚毀的首都阿塔克薩塔。這裏所說的協助,指派遣建築技師和能工巧匠前往阿塔克薩塔援建,也即技術支持。後來尼祿果真兌現了這個許諾。梯裏達底將重建的阿塔克薩塔更名為尼祿尼亞(尼祿之都),以示感激。

亞美尼亞王梯裏達底在達成了此次羅馬之行的目的後,率領眾人重返東方。歸去也是循著陸路返回,隻是梯裏達底長途跋涉的目的地不再是帕提亞,而是亞美尼亞。如此一來,科爾布羅也沒有必要再繼續擔任羅馬軍團東方地區的最高司令官,所以卸任後的科爾布羅奉命回到敘利亞行省,出任敘利亞總督。這次,科爾布羅的新使命,是監視進入新形勢下羅馬與帕提亞之間的關係發展。這次人事變動雖然不是提拔他,但科爾布羅仍然心滿意足地接受了此項任務。在科爾布羅看來,羅馬與帕提亞的兩國關係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