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祿從繼位以後一直到梯裏達底抵達羅馬加冕為止,總是召集皇宮內的侍者與隨從,為他們表演唱詩。尼祿最擔心的是,普通羅馬人總會覺得希臘化太過纖柔而極其反感,從而使得聽眾對他的才華心存偏見。然而,時年27歲的尼祿繼位已有10年,而國民對他的高度支持更是提升了他的自信心。一直以來他就自恃才華橫溢,厭倦了表演給隻會溜須拍馬的宮裏奴才們欣賞,強烈希望有一天能公開表演,請羅馬公民給自己的才華作出評判。現在,他終於下定決心將其付諸實踐。話雖如此,若是真的站在“羅馬精神”的發源地首都羅馬進行表演的話,尼祿還是缺乏這樣的勇氣。出於這樣的考慮,尼祿把他首次登台獻唱的地方選在了那不勒斯郊外的劇場。那不勒斯正如它的希臘名稱尼亞波利(Neopolis)一樣,複原的豎琴是希臘人遷入之後才繁榮的城市,到了羅馬時代,仍舊保留著濃鬱的希臘化氛圍。即使是曆史學家塔西佗,也曾這樣寫道:“這裏與希臘本土城市並無二致。”尼祿因此才會盤算到,自己以豎琴伴奏吟詩的形式來詮釋希臘化精髓,那不勒斯的居民應該能夠理解並欣賞。
果不其然,尼祿表演之際湧入了大量的觀眾,整個劇場被擁堵得水泄不通。然而,這些人並非前來感受“希臘文化精髓”,而是想瞻仰“唱歌的皇帝”。由於尼祿出現在劇場的身份是藝術家,而非皇帝。所以令大家失望的是,他沒有以一襲紫衣、頭戴黃金月桂冠的扮相出現在觀眾眼前,而是穿了比專業演員還要樸素的羅馬短衣。雖然對這副打扮有些失望,但觀眾們對站在舞台上賣力撫琴、吟唱自己詩作的尼祿皇帝,還是在仔細聆聽他的演奏,掌聲不斷。這場首演增加了尼祿的信心,很快就敲定了下一場演出的地方為羅馬城,在象征羅馬精神的堡壘之地展示希臘文化之精髓。而尼祿的下一個目標更為宏大,即前往希臘文化的發祥地,一展自己的風采。然而,尼祿首演不久後發生了一件大事,使得他不得不暫時放棄這美好的願望。
羅馬大火
公元64年7月18日至19日夜,首都羅馬大角鬥場觀眾席下,一家店鋪突發火災。在強風的助長之下,火勢迅速蔓延到周邊的帕拉蒂尼山與西裏歐山。羅馬到了夏季,就會遭遇西羅科風的襲擊,它是非洲吹來的西南風。這股風一旦吹起,就會讓浸潤在習習西風中的羅馬街道氣溫驟升,像蒸籠一般。還好,這股西南風通常不會停留太久,可偏又不巧這一年的西南風有點異常。起火的大角鬥場觀眾席被燒毀是意料中的事。然而,當天夜裏火勢就蔓延到帕拉蒂尼山與西裏歐山,甚至還燒到了平民聚居區“蘇布拉”。皇族的官邸都集中在帕拉蒂尼山上,那裏共和製時代發家的望族宅邸也很多,全都被大火無情吞噬。西裏歐山上也是高級住宅林立,山的低地一帶則是百姓的房屋,不過大火才不管豪宅還是草屋,全都一焚而空。
每逢羅馬人在建設帝國的新興城市之際,總能發揮令人驚歎的都市規劃才能,然而如此才能卻沒有應用到自己的首都建設上。由於羅馬城是自然產生的首都,如果要規劃羅馬的建設布局,城中的“七丘山”就必須被列為規劃對象。這“七丘山”可以說是羅馬的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再加上羅馬發展成“世界之都”之後,由於人口大量湧入,人口超過了百萬,其他都市難以望其項背。
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奧古斯都曾放言,繼承時接手的是磚瓦的羅馬,他會留下大理石的羅馬。然而,奧古斯都所指的僅僅是公共基礎建設。要容納下不斷增加的人口,不得不依靠名為“因斯拉”的五六層高的集中樓房。“因斯拉”是中下或下層民眾的樓房。除了牆壁用石頭建造之外,地板與天花板全都是木質結構。此外,為了擴大屋內空間,二樓以上的窗戶大多向外延伸到街道上空。這樣一來,原本就狹窄的街道變得更加擁擠。這種類似於大雜院的集合樓房,一般是相鄰的兩棟樓共用一堵牆壁,換言之,樓房之間根本就沒有空隙,“因斯拉”群是一棟接一棟,十分密集。一旦發生火災,整個住宅區將無一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