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皇帝尼祿(54年10月13日-68年6月9日在位)(23)(1 / 2)

這下子元老院如臨大敵,為了降低皇帝自降身份、甘當藝人醜聞的熱度,除了內定讓尼祿獲得辯論與歌唱的冠軍之外,元老院別無他法。對於元老院的好意,尼祿予以嚴詞拒絕。在他看來,以自己的才能根本無須元老院插手。他表明自己要與其他參賽者一樣平等比賽,服從裁判員的嚴格裁判,用自己的實力贏得桂冠。對此,元老院隻能無可奈何地袖手旁觀。

皇帝表演本身就吸引人,門票免費,羅馬的春光又適合出門,所以那天的龐培劇場人山人海。可容納3萬人的露天劇場居然座無虛席,實在是因為尼祿的出演刺激了群眾的好奇心。

從尼祿登上舞台伊始,就沐浴在群眾的歡呼聲與掌聲之中。尼祿等這高漲的熱情告一段落之後,手撫豎琴,和著自己創作的曲子,深情款款地唱出自己的詩作。從流傳至今的幾首詩作來看,尼祿的確有這方麵的才華。至於曲子,當時無法錄音,我們不好判斷他的譜曲才華。套用那個時代的評論家的評價,用日語而言就是“下手の橫好き”(越是拙劣之人越好瞎擺弄)。聲音就是歌手的生命,尼祿的聲音還不錯,隻是不夠洪亮。

這些評價對觀眾而言毫無意義。尼祿唱得很賣力,唱完後他就用身上希臘式短衣袖子擦汗。羅馬帝國的上流階級通常用專用的布擦汗,如若要保持這一禮儀,就得命令仆人把布送到台上來,如此一來,就違背了他不想以皇帝的身份來比賽的初衷。等待評委們評分時,尼祿和其他選手一樣,單腿跪著把豎琴抱在懷裏,謙虛地安靜等待。這一舉動讓觀眾很開心,不斷為尼祿鼓掌喝彩。尼祿是否勝出,曆史學家們沒有留下記錄,不過比賽確實非常成功。如果在評委評分的基礎上再加上觀眾投票,尼祿肯定獲得優勝,因為沒有一個參賽者得到的掌聲和歡呼聲蓋過尼祿。

然而,觀眾席前麵正襟危坐的議員與騎士階級的男人,滿臉鄙夷。觀眾中有來自行省和同盟國的貴賓,當他們見到藝人打扮的羅馬皇帝時,也是一臉驚愕。比賽非常成功,尼祿對此也很滿意。雖然尼祿眼看就要滿28歲了,然而在某些方麵依然懵懂無知。他不明白人類是種很複雜的生物,親近和敬意難以在他們心中並存。他也不知道,沒有民眾的尊敬與支持,皇帝的工作沒法進行。年末,發生了一起針對尼祿的暗殺事件,史稱“皮索的陰謀”。

皮索的陰謀

蓋烏斯·卡爾普尼烏斯·皮索的出身正是這種案件中最具典型的。首先,皮索的家庭背景好。他出身於共和製時代的名門望族,也即尤裏烏斯·愷撒後妻的娘家。從不把婚姻與政治混為一談的愷撒都選擇與這個家族聯姻,也不難看出卡爾普尼烏斯家族在元老院的地位。卡爾普尼烏斯家族對於成為皇族的尤裏烏斯家族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為了消除隱患,卡利古拉在位時,曾經把他流放到外地,克勞狄烏斯上任時才得以回國。

作為一名心胸寬廣、親切友善的紳士,皮索身材健壯,即使人到中年仍然英俊瀟灑、風度翩翩。與不到30歲就肥頭大耳的尼祿相比,無論身穿軍裝還是托加,皮索都是一個有魅力的羅馬男子。至於才能與性格,並無特別之處。也許因為他並非才華出眾、個性突出,所以才會被挑中在尼祿遇害後擔任皇帝。

同決定刺殺尤裏烏斯·愷撒的“布魯圖的陰謀”相比,這個“皮索的陰謀”明顯不同。

刺殺愷撒的“布魯圖的陰謀”源於對國家體製的分歧而產生兩個派別,一派支持龐大帝國由皇帝一人統治,另一派則讚成仿照舊例由元老院統治。換言之,愷撒屬於革新派,而布魯圖屬於守舊派。愷撒與部分人的私人恩怨,也摻和在了“布魯圖的陰謀”之中。

這次未遂暗殺事件並沒有上述兩個原因。這些策劃者當中的確有忠誠的共和製主義者,然而他們並沒有打算推翻元首製,恢複共和製。因為大家都普遍認為,由皇帝一個人治理的元首製要比由元老院少數人統治龐大的羅馬帝國實際得多。這些策劃者大約20到30人之間,卻沒有一個人是出於個人野心、私人恩怨以及恐懼害怕,全都是擔心羅馬帝國的未來才出此下策。出於維護“共同體利益”的責任感而參與謀殺策劃,這正是他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