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半島今天被分為西班牙與葡萄牙,而在羅馬帝國時代則被分為三塊:覆蓋東部與北部的“希斯帕尼亞·塔拉戈納西班牙行省”、南部的“貝提卡行省”,以及西部“盧西塔尼亞行省”。伊比利亞半島的3個常駐軍團全部集中在塔拉戈納西班牙行省,總督是加爾巴,他也是3個總督中最年長的一位。加爾巴接到報告,高盧人的叛亂被輕易鎮壓,溫德克斯也自殺身亡,然而這並沒有動搖加爾巴的決心。加爾巴說,行省總督宣誓效忠的對象僅限於元老院與羅馬公民,這等於表明自己反尼祿的立場。公元68年4月2日,距離尼祿的凱旋儀式不到兩個月,當時他正大肆慶祝自己的表演成功,引得非議不斷。
盧西塔尼亞行省的總督奧托對加爾巴表示支持。很早之前,派駐貝提卡行省的財務監察官、即代理總督的凱奇納也公開表示支持加爾巴。換言之,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都拉開了反尼祿運動的帷幕。高盧人溫德克斯發起叛亂時,尼祿絲毫沒有擔心。然而,尼祿對加爾巴的異軍突起感到非常震驚,因為加爾巴家族自共和製時代就十分顯赫。這次,尼祿不得不離開那不勒斯,急忙趕回首都。
然而,高地日耳曼的4個軍團,因軍團長魯弗斯舉棋不定,不敢有任何動作,而低地日耳曼的4個軍團亦然。加上元老院依然保持觀望,在這種情況下,尼祿覺得還有希望挽回局勢。
元老院接到報告,加爾巴在西班牙又擴充了一個軍團的兵力,所以他們通過決議,把加爾巴定為“國家公敵”。按照規定,要編製一支由羅馬公民權利所有者組成的正規軍,首先必須獲得最高司令官即皇帝的同意,接著由皇帝向元老院提議,元老院通過之後方可執行。加爾巴擅自擴軍,是對元老院的冒犯。
然而,這次反抗尼祿的暴亂,擴散到了羅馬公民之中。小麥是羅馬公民的主食,把小麥運到羅馬有專門的船隻,但是民眾居然發現船上運載的是改建角鬥場用的沙子,這還是出自尼祿的命令,這徹底引發了民眾對尼祿的不信任。我曾反複強調過,羅馬皇帝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國民的“安全”與“糧食”。身為皇帝,既不能有效控製負責國民“安全”的軍隊,也不把保證“糧食”放在心上,羅馬民眾忍無可忍。
元老院開始與“國家公敵”加爾巴聯係,加爾巴本人在很久之前也派心腹潛入羅馬臥底,雙方暗度陳倉時日已久。當然,尼祿被蒙在鼓裏。
元老院的議員全都是羅馬社會的富裕階層,思想較為保守。在他們看來,72歲的加爾巴比30歲的尼祿更有安全感。再者,加爾巴功勳卓著,經驗豐富。曆史學家塔西佗曾寫道:“很多人都認為,雖然尼祿是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正統人選,然而真正有能力的還是……”當加爾巴率軍攻向羅馬的消息傳來時,搖擺不定的元老院與羅馬公民終於作出了選擇。
國家公敵
局勢突然變得對尼祿非常不利,一直以來信任有加的近衛軍長官提格裏努斯早已不知所蹤。提格裏努斯手握1萬近衛軍,這也是駐紮在羅馬帝國本土唯一的軍事力量,他不見了,尼祿就失去了一個依仗。而另一位近衛軍團長官利比德烏斯拜倒在加爾巴的麾下,成了尼祿的敵人。
就像從即將沉沒的船裏倉皇出逃的老鼠一樣,從尼祿的警衛到伺候其平常生活的奴隸全都逃得一個不剩。他原本準備逃往埃及的船隻因為船員紛紛離開,現在空無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