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6月18日—69年1月15日在位)
尼祿的死給羅馬人帶來的問題
公元68年6月9日,皇帝尼祿駕崩。此前,由駐紮在西班牙的軍團推舉為皇帝的加爾巴率領軍團進軍羅馬,元老院僅僅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承認加爾巴為“第一公民”,羅馬市民也袖手旁觀,拋棄了尼祿。窮途末路的尼祿無奈隻能自刎身亡,死時年僅30歲。他失去了羅馬帝國的兩大主權者——元老院和羅馬公民的信任。既然是否具有“羅馬公民權”是獲得軍團兵或近衛軍士兵資格的首要條件,這些人也可謂是堂堂正正的“有權者”了。
但是,雖然成功推翻了尼祿的統治,看起來元老院和市民對事態卻沒有充分的正確認識。他們似乎認為隻要加爾巴代替尼祿成為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就可以毫無障礙地延續。然而,事情並非這麼簡單。
到現代為止,人類想出並實行了各種形式的政體,君主政體、貴族政體、民主政體,甚至共產主義政體,但是最終也沒有成功消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者分離的狀態。雖然有很多人夢想過消除這種狀態,但那隻不過是烏托邦,與現實的人類社會經營是不相符的。
這樣一來,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政體,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分離一直延續下來。既然延續是既定事實,被統治者便向統治者提出了以下三個條件:
在統治上的“正當性”、“權威”和“力量”。在奧古斯都創設的羅馬帝政中,“正當性”指的是元老院和羅馬公民的認可,“權威”指的是與奧古斯都有血緣繼承關係,“力量”指的是羅馬帝國皇帝的兩大職責——安全和糧食的保障,以及處理帝國經營上的各種事情所需的能力。雖然擁有“權威”,但是被認為缺乏“力量”而失去了“正當性”的事實決定了尼祿的命運。並且,尼祿之後的皇帝們也被要求必須滿足以上三個條件,在這一點上與尼祿之前的皇帝們沒有任何不同。
不僅如此,除“正當性”與“能力”之外,還必須創造出能夠取代奧古斯都“血統”的別的“權威”,所以問題便更複雜了。
首先,自稱為帝的西班牙東北部的行省總督加爾巴根本沒有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他得到並接受軍團的推舉是在公元68年的初夏,隨之馬上得知了尼祿自殺的消息。他在此時應該迅速前往羅馬,進入帝國的首都羅馬,確保自己皇帝的地位。元老院給予了認可,相當於羅馬公民的近衛軍團的士兵們也歡迎加爾巴的登基,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了“正當性”。和奧古斯都沒有血緣關係的加爾巴缺少這種“權威”,但說到“力量”,他自身便具備。如果可能的話應盡早入主羅馬,展示自己不辱皇位的能力。過去被稱為塔拉戈納行省的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是他的任地,從總督官邸所在的塔拉戈(現在的塔拉戈納)到羅馬的外港奧斯提亞,如果順風直行隻需航行5天。就算擔心海路不安全而選擇陸路,繞過法國南部進入意大利到達羅馬一個月也足夠了。即使是在橫跨意大利北部和法國南部、被羅馬羅馬軍通常一天的行軍距離約25—30公裏與帝國各地的聯絡所需要的時間(出自E.N.Luttwak“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e World”)人稱為“海邊的阿爾卑斯”的地區道路還沒有充分建起的100多年以前,尤裏烏斯·愷撒從羅馬到達馬賽也隻用了12天,從馬賽到西班牙北部山中的萊利達也隻要17天。在羅馬道路網絡的建設工作有突破性進展的100年後,隻要加爾巴有意加快步伐,從塔拉戈納到羅馬隻是一次沿幹線道路的旅行。
可是,加爾巴到達羅馬的時候已經進入秋季。雖然無法得知準確的到達日期,但可以推測加爾巴在途中空耗了7月、8月、9月三個多月的時間。遲遲沒有到達羅馬隻是因為中途駐足下來欣賞風景,他甚至沒有想過利用從西班牙前往意大利的這段時間來對諸多事務作出必要的安排。這意味著在必須為持續長達一個世紀的“尤裏烏斯—克勞狄烏斯王朝”的滅亡這件大事收拾殘局的關鍵時刻,加爾巴卻將權力置於真空狀態下達三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