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皇帝奧托(1)(1 / 2)

(69年1月15日—69年4月15日在位)

帝國最高權力者的交替在沒有發生流血衝突的前提下得以實現,但是通過這次事件可以得知,那個時代的信息傳達速度依然是讓事態比預期更為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消息從美因茨傳到羅馬需要10天的話,從羅馬返回美因茨也必定需要10天。身在美因茨的日耳曼軍團的士兵們得知奧托接替加爾巴登基的消息應該是臨近一月末的時候。這是有可能左右反抗加爾巴的最強大主力軍日耳曼軍團動向的大事件,所以奧托一定加快了傳達消息的速度。

但是,日耳曼軍團早在1月2日就決定擁立維特裏烏斯,而軍團兵們到了1月末才得知促使他們作出此等重大決議的主要原因——加爾巴被推翻的消息,其間相隔了近1個月。在這一個月期間,日耳曼軍團已經開始準備全體向羅馬進軍,這是一次包括超過7個軍團4萬兵力的軍團兵以及與此數量幾乎相當的輔助兵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部隊一旦開動起來,就很難阻止住了。上任不久就被還沒混熟的士兵們擁立為皇帝從而得意忘形的維特裏烏斯眼中隻有皇帝之位,結果隻能由新皇帝奧托來消除死去的加爾巴埋下的隱患。

說句題外話,共和政體和帝政時期的羅馬對於派遣到前線的司令官、駐守在行省的總督以及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地方自治體和退役士兵移居的殖民城市都賦予了比後世的帝國主義國家更為寬大的自由裁判權,這種做法得到馬基雅弗利的高度稱讚。為何這會成為羅馬的傳統,筆者認為理由不僅僅是馬基雅弗利所讚賞的責任體製的明確化。誠然,沒有必要在所有事情上都一一請示中央政府,前線司令官的行動被賦予了更高的自由度,他們可以隨機應變地展開行動,每個人的才能也得到了更大的發揮。另外,就像提比略皇帝堅持的一樣,如果沒有這種責任體製的確立,廣大帝國的統治也不可能順利進行。

但是,羅馬人應該是在考慮了那個時代的技術水平能夠達到的信息傳達速度的基礎上才給予了各地大範圍的自由裁判權。畢竟在歐洲內部的傳達就要花費10天,如果要與帝國東方的中近東進行聯絡則要用掉整整一個月。總之從結果上來看,這種做法明確了帝國各地的個別責任體製,各責任人的行動也因此可以充滿活力地展開。

話題回到公元69年1月,像這個月一樣,古代羅馬的信息傳達速度遲緩造成事態擴大的例子此外一定還有不少,筆者甚至想到了“擦肩而過”這個詞。要想避免擦肩而過帶來的危害,隻有慎重行動這一個辦法。

帝國中僅次於萊茵河防線的重要前線是多瑙河一帶以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敘利亞總督穆奇阿努斯和正在巴勒斯坦地區參加猶太戰爭的韋斯帕薌是這條“東方前線”的負責人。前者指揮4個軍團,後者麾下則有3個軍團。

前麵已經提到,此二人向最高司令官皇帝加爾巴效忠的宣誓書正在沿地中海向西送達的過程中,畢竟那個時代的傳遞速度過於緩慢。攜帶宣誓書向西航行的韋斯帕薌的長子提圖斯在希臘的科林斯靠岸時收到的情報是加爾巴死亡、奧托登基、維特裏烏斯起兵,看起來提圖斯是同時得知這三個消息的。

30歲的提圖斯似乎陷入了短暫的困惑,應該就這樣繼續前往羅馬,向登上皇位的奧托傳達敘利亞和猶太的7個軍團向新皇帝效忠的意思,抑或是讓使者攜帶效忠的宣誓書送到奧托手裏,自己返回東方·他不知如何抉擇。韋斯帕薌的長子提圖斯不是單純的“使節”,他本人向奧托宣誓效忠便意味著整個“東方軍團”會積極支持奧托。但如果隻是委托使者前去,就等於是因為元老院認可,“東方軍團”才跟著“消極地支持”。

結果,提圖斯選擇了不再前往西方,而是返回了東方。這個決定將父親韋斯帕薌從同胞間自相殘殺的戰鬥中解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