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他的事跡從羅馬史的記載中消失了一段時間,一直到了公元60年代,他又再次登場於連敵人帕提亞都認可的羅馬軍第一名將科爾布羅的旗下,這次不是作為一個軍團的軍團長,而是成為了由四個軍團組成的科爾布羅全軍的兵站負責人。羅馬軍非常重視兵站的作用,甚至存在“羅馬軍勝利的關鍵在於兵站”的說法,因此在這個方麵擔任最高負責人意味著比軍團長的地位還高,他與年齡相仿的穆奇阿努斯同為科爾布羅麾下的高級將領。另外,這個歸化羅馬的猶太人可能是由於伯父斐洛的影響,在修養上絲毫不遜於穆奇阿努斯。
科爾布羅被尼祿勒令自殺之後,穆奇阿努斯成為了東方敘利亞行省的總督。與此同時,等待提比略·尤裏烏斯·亞曆山大的是僅次於敘利亞的帝國東方要塞——埃及的長官職位。
埃及的亞曆山大因為是亞曆山大大帝(希臘語稱為亞曆山德羅斯)建造的,所以城市名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到克婁巴特拉時代為止一直是希臘裔的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作為征服民族的希臘人當然也大量定居於此。即使征服者換為了羅馬人,希臘裔居民的比重也沒有變化。很久以前,與希臘民族同樣有很強的離散習性的猶太人也遷徙至此。亞曆山大的居民構成分為埃及原住民、希臘後裔和猶太後裔,在經濟實力上則是希臘後裔和猶太後裔平分秋色。出於這種複雜的情況,由羅馬皇帝委派到此上任的長官往往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
與帝國內的各行省不同,隻有埃及是羅馬公民委托皇帝進行直接統治的城市,所以統治負責人不需要由元老院議員出身且有執政官經曆的“總督”來擔任。“長官”隻是個官職名,任命權不屬於元老院,而是在皇帝手中。因此,當時在皇帝直屬下擔任帝國統治事務的“官僚”中資曆最高的人就被視為埃及長官。有意思的是,羅馬選擇了猶太人前往大量居住著與猶太裔居民對立的希臘裔居民的亞曆山大來擔任埃及長官,並且還委托其指揮兩個軍團,這也是羅馬“不論是否出身行省,唯才是用”政治的一個例證。提比略·尤裏烏斯·亞曆山大成為了第一個出生於埃及的“埃及長官”,並且這名歸化羅馬的猶太人很好地把握住了羅馬人為自己提供的這個衣錦還鄉的機會,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埃及和它的首都亞曆山大開始了長期的太平日子,甚至讓人誤以為前不久的卡利古拉皇帝的焦慮和克勞狄烏斯皇帝的苦心早已是遙遠的過去。順便提一句,這個人政治生涯的最後一個職務是首都警察的長官,原因是鞏固了皇帝之位的韋斯帕薌將他召回了自己身邊,而他也是第一個擔任這個職務的猶太人。
筆者總覺得韋斯帕薌稱帝的作戰計劃是他本人與穆奇阿努斯和這位亞曆山大三個人共同製訂的,這三人甚至考慮到為了保證以後的皇位繼承順利實現,將韋斯帕薌的兒子提圖斯也列入了計劃之中。
60歲的韋斯帕薌、年近花甲的穆奇阿努斯和亞曆山大,以及30歲的提圖斯,從韋斯帕薌的才能和性格來推測,當時大概的情況應該是他本人負責出謀劃策,由其他三人來執行。經驗豐富、心智成熟的三個壯年男子經過冷靜的探討商定結論後,與年輕的提圖斯一起著手實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四個人的任務分配實在隻能用“天衣無縫,簡單明了”來形容。
韋斯帕薌稱帝
從當時的信息傳遞速度來推斷,4月15日開始的貝特裏亞庫姆戰役的結果——次日即16日早晨確定的皇帝奧托的自殺、數日不久後公布的元老院承認維特裏烏斯皇位的事實應該在5月中旬或者最遲5月末傳到了帝國的東方。此時穆奇阿努斯身在駐地敘利亞的安條克,暫時處於休戰中的韋斯帕薌駐紮在猶太的愷撒利亞,提比略·尤裏烏斯·亞曆山大則正在埃及亞曆山大的官邸中,三人應該分別聽說了這些消息。然後從6月開始傳來“多瑙河軍團”的士兵們對維特裏烏斯心懷不滿和怨恨的消息,緊接著,“多瑙河軍團”的士兵們便前來探詢穆奇阿努斯是否有意稱帝。
從這些事實可以斷定,時近6月末在貝洛特(現在的貝魯特)舉行的三人會談肯定是由穆奇阿努斯主導的。這次會談並不是三人聚到貝魯特秘密舉行的,實際上三人都是在大白天率領自己手下的軍團長、大隊長和高級百人隊隊長堂堂正正出席了會談。除他們之外,還有猶太的阿格裏帕二世以及科馬根尼和那巴提亞國王等帝國東方的同盟國君主參加。這樣看來會談明顯經過了周密的準備,同時也懷有將“多瑙河軍團”在內的帝國東方將士反對宗主國意大利的皇帝維特裏烏斯的事實公之於眾的意圖。負責防衛多瑙河的7個軍團加上敘利亞的4個軍團以及正在參加猶太戰爭的3個軍團和駐紮在埃及的2個軍團,總共有16個軍團的兵力。即使支持維特裏烏斯的“萊茵河軍團”戰鬥力在羅馬軍中最強,也隻有7個軍團。由於維特裏烏斯本人的失策,駐紮在不列顛的3個軍團和西班牙的2個軍團以及駐紮在北非的1個軍團支持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當然,出於防守上的考慮,16個軍團不可能全被調到西方與維特裏烏斯一方的7個軍團交戰,不過單單是防守帝國東方的16個軍團全部倒戈反對維特裏烏斯這一個消息就足以帶來巨大的衝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