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皇帝維特裏烏斯(5)(1 / 2)

穆奇阿努斯率領軍隊前往意大利。韋斯帕薌前往埃及,在那裏待機。

猶太戰爭在翌年即公元70年春再次開戰,總指揮由韋斯帕薌的長子提圖斯擔任。提圖斯在此前的猶太戰爭中擔任陣前指揮,表現突出,但這個30歲的年輕人還沒有在戰場上擔任總指揮的經曆。於是決定由經驗豐富的埃及長官尤裏烏斯·亞曆山大做他的副官,在旁協助。

為什麼率領軍隊前往意大利與維特裏烏斯軍交戰的不是韋斯帕薌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推測是為了避免讓韋斯帕薌的手上沾上同胞的鮮血。

尤裏烏斯·愷撒出生於羅馬的名門,可謂是貴族之後,奧古斯都是愷撒的養子,維特裏烏斯雖然不是出身貴族,但從父親那一代開始就屬於元老院階級了。相反,韋斯帕薌不僅出身平凡,就連父親都是職業不明的“鳳凰男”。要想讓這個先天不足的韋斯帕薌當上皇帝,絕對不能在此基礎上再讓他沾上同胞的鮮血了。

讓韋斯帕薌在埃及待機除了上述理由之外,還有四個理由:第一,從埃及在戰略上的重要性來看,既然已經將總督尤裏烏斯·亞曆山大送往了猶太戰場,就需要另外一個人來主持大局。第二,意大利的必需品——小麥的一半(至少也是三分之一)是由埃及供給的,因此確保埃及掌握在自己手裏就意味著可以從軍糧上製約宗主國意大利的維特裏烏斯政權。

第三個理由是,確保韋斯帕薌軍在必要時能夠呼應穆奇阿努斯軍從海路攻入意大利的可能性。

第四,埃及距離猶太很近。也就是說,如果猶太戰爭比之前預想的更加麻煩的話,擔任過戰役總指揮的韋斯帕薌趕到前線用不著花太長時間。

韋斯帕薌要想確保帝位,猶太戰爭的順利結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條件。羅馬皇帝的兩大職責便是安全和糧食的保障。所謂安全,就是除了防衛外敵之外還要維持帝國內的安定。猶太是羅馬的一個行省,猶太民族的叛亂在羅馬看來是行省人民的叛亂,屬於擾亂帝國安定和秩序的行為。如果不能成功鎮壓,羅馬皇帝就等於被打上了不稱職的烙印。

7月1日,在亞曆山大,駐紮在埃及的2個軍團推舉韋斯帕薌稱帝。

7月3日,在愷撒利亞,正在進行猶太戰爭的3個軍團推舉韋斯帕薌稱帝。

數日後,在安條克,駐紮在敘利亞的4個軍團推舉韋斯帕薌稱帝。緊接著,小亞細亞各行省的駐紮部隊也一致推舉韋斯帕薌稱帝,各同盟國的國王們也以東方君主慣有的方式,對韋斯帕薌的登基表示讚同,並派遣隆重豪華的使節團到韋斯帕薌麵前祝賀。進而,擁護韋斯帕薌稱帝的呼喊聲跨越達達尼爾海峽傳遍了多瑙河流域的各處軍團基地。

將韋斯帕薌推上帝位的準備階段就此結束,之後就剩下為實現這一目標所進行的軍事行動了。

意大利本土的情勢

在此期間,從之前的攻勢轉為守勢的維特裏烏斯一方都做了些什麼呢?就結果來說,他們隻做了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該做的事情一件也沒做。

維特裏烏斯入主宗主國意大利應該是在貝特裏亞庫姆戰役勝利結束的一個月後,也就是5月15日前後。5月24日到達了維特裏烏斯一派在意大利北部的據點克雷莫納,在那裏欣賞完角鬥比賽後,由瓦倫斯和席西納帶領著視察了貝特裏亞庫姆的戰場,當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一旦鮮血是從敵人身上流下來的,腥臭也變成了好聞的氣味。”這種不經大腦的發言有害無益,是失言的典型例子。通過道聽途說得知這句話的“多瑙河軍團”的士兵們群情激憤,即便是本方的“萊茵河軍團”的士兵們,在聽到這種話之後還怎麼可能繼續支持維特裏烏斯·新皇帝維特裏烏斯這一句話對於既不支持維特裏烏斯一派也不支持韋斯帕薌一派的普通羅馬人來說,無異於潑了一盆冷水。

他結束戰場視察後從該地渡過波河,沿艾米利亞大道向東前進。在經過附近的奧托的墓地時,沒有表現出任何的關心,不過多虧這樣,先帝的墓地得以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到達艾米利亞大道盡頭的裏米尼之後,又從那裏沿弗拉米尼亞大道前往首都羅馬。隻要快馬加鞭,3日便可走完這段路程,就算每天都停下來歇腳過夜,也用不了10天。然而維特裏烏斯卻花了50天,因為他沒日沒夜地舉辦慶功宴,所花的費用也都由所到各地附近的中小城市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