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皇帝維特裏烏斯(8)(1 / 2)

自尼祿皇帝時代起,帝國東方安全保障的關鍵——與大國帕提亞的睦鄰友好關係在名將科爾布羅的全力推動下開始有所改善,科爾布羅自殺後,穆奇阿努斯一直是東方安全的最高責任人,在他看來,不管是自己負責的幼發拉底河防線還是自己職責範圍之外的多瑙河防線,隻要有外敵入侵都不能坐視不管。不過,這次的蠻族入侵沒過一個月就被擊退了,可見其規模還沒有達到給帝國全體的安全保障帶來巨大打擊的程度。就算穆奇阿努斯以要事在身為由暫時擱置這件事情,相信也不會有人對他橫加指責。雖說如此,居住在多瑙河北岸的蠻族渡河入侵羅馬領土的事情最好還是在沒有惡化之前解決為妙,因此穆奇阿努斯和他的軍隊“中途駐足”也是正確的判斷和應對方式。但是由於這次“中途駐足”,穆奇阿努斯追上“多瑙河軍團”已經是公元69年年末了。

筆者推測,穆奇阿努斯沒準兒故意拖延了與“多瑙河軍團”的會合,他有可能是打算將與必定出兵迎擊的維特裏烏斯一派的“軍團”之間的衝突交給安東尼·普裏默斯指揮的“多瑙河軍團”來處理,所以沒有急著與他們會合。

從穆奇阿努斯此後的行動來看,他確實是一個冷靜的人。冷靜並不等於性格冷酷,而是指頭腦冷靜清晰,差不多相當於英語的“cool”。

內亂的平息單靠勝利是不能實現的,敵人其實也都是自己的同胞,用自己的手沾染同胞鮮血的行為能避免就應該盡量避免。本應帶頭平息這個國家“內亂”的韋斯帕薌決定在埃及待機的理由之一也是為了避免在內亂後成為皇帝時沾上同胞的鮮血,已經被公認為韋斯帕薌左膀右臂的穆奇阿努斯隻要有機會避免沾上同胞的鮮血,當然也會選擇這麼做了。

旨在複仇的“多瑙河軍團”和製造了複仇借口的“萊茵河軍團”之間發生衝突的話,勢必會血流成河。然而,即使穆奇阿努斯率領的東方軍團加入進來,也無法避免戰鬥帶來的人員傷亡,這一點不會改變。

於是,被稱為“第二次貝特裏亞庫姆戰役”的這場戰鬥在克雷莫納鎮和貝特裏亞庫姆之間直徑30公裏的平原上展開,雖然攻守易位,但是與第一次貝特裏亞庫姆戰役相同的是,交戰雙方仍然是維特裏烏斯一派的“萊茵河軍團”和打出支持韋斯帕薌旗號實際卻原屬奧托一派的“多瑙河軍團”,穆奇阿努斯和“幼發拉底河軍團”此時根本還沒到達宗主國意大利和行省達爾馬提亞之間的邊境。

“第二次貝特裏亞庫姆戰役”

接到安東尼·普裏默斯率領的“多瑙河軍團”正在逼近的消息後,正在首都羅馬享受舒適生活的皇帝維特裏烏斯和他手下的“萊茵河軍團”的士兵們不得不如夢初醒了。他們決定出兵迎擊,這次的目標也是死守波河。但是,身為皇帝同時又是最高司令官的維特裏烏斯非但沒有率軍北進,甚至決定留在首都羅馬,此外瓦倫斯又因病臥床不起,最後隻能由席西納率軍北上。

雖然目標同為死守波河,但是在上次戰役中,對於防守方來說的敵人是從西方攻入意大利的“萊茵河軍團”,因此,迎擊方的前線基地是皮亞琴察,攻擊方的前線基地是克雷莫納。然而,這次的敵人是從東方攻入意大利的“多瑙河軍團”,從潘諾尼亞和達爾馬提亞行省進入宗主國意大利後最先到達的重要城市是阿奎萊亞。從阿奎萊亞前往波河有兩條路線:

第一條是從阿奎萊亞沿卡尼亞大道至帕塔維姆(現在的帕多瓦),從那裏沿波比利亞大道南下到河口附近渡過波河,然後繼續南下到達拉文納(現在的拉韋納),進而渡過盧比孔河進入阿裏米努姆(現在的裏米尼),從那裏就可以通過弗拉米尼亞大道直抵羅馬。

第二條是從帕多瓦通過平原一路南下到達波河,渡過波河後直指艾米利亞大道的路線。從皮亞琴察到裏米尼的路程幾乎由艾米利亞大道直線聯通,這條道路沿線坐落著很多城市,它們的前身是意大利北部一帶還被稱為奇薩爾皮尼高盧行省時代的軍團基地和退役士兵的殖民地,包括普拉森舍(現在的皮亞琴察)、帕爾馬(現在的帕爾馬)、穆蒂納(現在的摩德納)、波諾尼亞(現在的博洛尼亞)以及阿裏米努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