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倒戈的士兵們抓住席西納,將他套上枷鎖投入了大牢,但這樣一來維特裏烏斯軍便失去了擔任總指揮的人,無法再稱其為軍隊。不過“多瑙河軍團”一方也不是完全不存在問題。
前麵已經提到,負責防衛多瑙河這條帝國防線的“多瑙河軍團”被分派到三個行省駐紮,負責指揮的三名行省總督中的兩個人因為士兵們的彈劾而逃回了意大利本土,隻有負責防衛多瑙河下遊的米西亞行省的總督與手下的士兵們一起前往意大利本土。這意味著他也反對維特裏烏斯,轉而支持了韋斯帕薌。
這個名叫薩圖尼努斯的總督與手下的3個軍團一起進入意大利後,率領潘諾尼亞的2個軍團先行到達的安東尼·普裏默斯的處境就變得很微妙了。薩圖尼努斯是受委托統率3個軍團的司令官,安東尼·普裏默斯雖實際統率2個軍團,正式的職位卻隻是一個軍團的長官。既然行省總督到來,“多瑙河軍團”全軍的總指揮權就必須移交給總督。
安東尼·普裏默斯對此感到很不滿,並且跟隨他的潘諾尼亞的2個軍團還是更希望由幹勁十足的安東尼·普裏默斯領導自己,而不是性格溫和的薩圖尼努斯。於是軍團長安東尼·普裏默斯便要求總督薩圖尼努斯留在帕多瓦集結後續抵達意大利的友軍。薩圖尼努斯大概是頗有察言觀色的眼力,二話沒說就接受了這個要求。如此一來,“多瑙河軍團”的指揮係統終於得到了統一。
史學家塔西佗評價安東尼·普裏默斯是個平時一無是處、戰時才派得上用場的人,然而,如果不是平時也能有所作為的人才,在真正的意義上來說到了戰時也難以發揮什麼作用,因為成為領導者的首要條件就是對部下的統率力。
統率力必不可少的理由在於目標的達成必須是完美無缺的,放到戰鬥中的勝利來說,就必須是壓倒性的勝利,喜歡和敵人拚刺刀的想法僅限於單純的好戰分子。
“戰爭”這個人類無法超越的罪惡所具有的唯一好處就是,通過發動它可以一舉解決此前無法解決的問題,不取得壓倒性勝利便毫無意義的理由也在於此,因為勉勉強強的勝利很有可能讓戰時的狀態遲遲無法結束。
壓倒性勝利也不是以敵方的死亡人數來計算的,相對而言,減少本方的犧牲更為重要。因為為了讓勝利具有真正的意義,就需要讓敵人陷入無法再戰的狀態,顧名思義就是每場戰鬥都必須是決戰。因此比起將敵人趕盡殺絕,保持本方實力是更有效的辦法。犧牲者少的話,可以避免士氣低落。如果要求士兵們看見直到昨天還與自己形影不離的同伴在身邊相繼被殺死後士氣依然能夠不受影響,隻能說這是無視人性的強人所難。
正因為最終目的是在避免無謂犧牲的前提下獲得勝利,才需要對己方士兵的完美統率力。為了一口氣取得壓倒性勝利而製定戰略和戰術時,也需要對手下的士兵擁有完美的統率力。
但是如果是對人數多達5萬人的士兵行使這種統率力的話,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縱觀古代西歐的戰爭史,屈指算來也隻有亞曆山大大帝、漢尼拔、大西庇阿、蘇拉、龐培和愷撒這幾個人。他們都是以少於敵人的兵力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所以在戰略戰術上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但是,他們勝利的真正原因在於對自己軍隊士兵的完美統率力。
雖然手中掌握著兵力達5萬的“多瑙河軍團”,安東尼·普裏默斯卻缺乏這種能力。維特裏烏斯一方也沒有這方麵的才能,而且擁有指揮數萬兵力經驗的席西納也脫離了戰場。另外,瓦倫斯在得知席西納倒戈後顧不上大病初愈,取海路前往法國南部,準備在那裏重整軍隊攻擊從西方前來的“多瑙河軍團”,但是在法國南部剛一登陸就被支持韋斯帕薌的高盧人俘虜。敵我雙方人數共計10萬的“第二次貝特裏亞庫姆戰役”會以怎樣的結果結束,從兩軍同樣缺少有力指揮官的情況來看,也可以很容易推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