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帝國的邊境(1)(1 / 2)

在《羅馬人的故事5·愷撒時代(下)》寫到愷撒和龐培之間發生的內戰時,筆者心中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行省人民為何沒有趁這個時候發動起義呢?二人都將軍隊把持在自己手中,此前被羅馬人征服的地方在軍事上都處於真空狀態。愷撒剛剛征服了高盧,龐培稱霸東方最多也不過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在羅馬世界的東西方,敗給這兩人的人們都還健在,如果這些人有意為自由和獨立再戰的話,羅馬人之間自相殘殺的內戰正是一個好機會。

然而,在內戰持續的三年半中,沒有任何一個行省揭竿而起反抗羅馬。被愷撒驅趕到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人銷聲匿跡,沒有嚐試過一次在愷撒出現以前屢試不爽的跨越萊茵河的作戰行動。

羅馬人之間的內鬥還包括從愷撒被暗殺後到屋大維時代的奧古斯都終結內戰為止的14年。不過這14年的大部分時間處於布魯圖與卡西烏斯對決安東尼與屋大維以及接下來的安東尼與屋大維的冷戰狀態下,真正發生交戰的隻有腓立比戰役和亞克興角海戰這兩次,因此難以拿來作為比較對象。能夠與公元69年的內戰進行比較的隻有120年前的愷撒與龐培的對決。

另外,由於尼祿的死而爆發的公元69年內亂僅持續了一年。然而,就在這短短的一年之間,除了依靠皇帝尼祿的決斷成功建立良好外交關係的東方防線之外,利用羅馬人互相爭鬥的機會起兵反抗羅馬的民族不在少數。

在尚未實現全麵征服的不列顛,由於要應對揭竿而起的原住民部族的反抗,在接到宗主國意大利的召集命令時,駐紮在此的3個軍團中隻有1個軍團作出了響應。

在多瑙河防線方麵,達契亞人抓住這個時機渡過多瑙河入侵羅馬領土,正在向西進軍的穆奇阿努斯隻能和剩下的軍團兵一起抵擋。

在萊茵河防線方麵,發生了羅馬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不幸事件——羅馬軍中非主要戰鬥力的輔助兵攻擊了主要戰鬥力的軍團兵。並且,這些日耳曼裔的輔助兵不僅配合萊茵河東岸的日耳曼裔部族一起行動,還煽動同為羅馬行省人民的高盧人,企圖建立高盧帝國,從羅馬的統治下獨立出去,問題非同小可。

為什麼在愷撒和龐培之間的三年內戰中沒有發生這種事情,在三皇帝時代統治的短短一年之間,邊境卻如此動蕩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對於足以領導反羅馬運動的行省實力派人士而言,龐培和愷撒都是在羅馬世界中家喻戶曉、數一數二的名人。相反,加爾巴、奧托和維特裏烏斯在帝國範圍內的知名度卻很低。不知道對手是誰的話,起兵反抗時也不會感到什麼壓力。

第二,龐培和愷撒都是擁有壓倒性戰績的人物,前者掃除了地中海的海盜進而稱霸東方,後者征服高盧並取得了對日耳曼人的勝利。這兩個人對於行省的實力派人士和居住在羅馬防線之外的人來說,是讓他們嚐到完敗苦果的始作俑者。

相反,另外三個皇帝在這一點上完全無法與之相比。加爾巴、奧托和維特裏烏斯雖然有擔任行省總督的經曆,卻沒有打過勝仗。在行省人民和邊境的部族看來,他們並不是盡全力作戰也無法戰勝的對手。韋斯帕薌在這一點上也不例外,因此成功結束猶太戰爭對於韋斯帕薌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個原因在於戰場位置不同。當時愷撒和龐培交戰的戰場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埃及、北非,最後又回到西班牙,可以說遍及羅馬世界全境。相反,公元69年的戰場隻有北非,並且前後兩次都是在半徑二三十公裏的相同範圍內交戰。即使把首都羅馬也算做戰場,同樣沒有跨出意大利本土一步。在廣大的羅馬帝國邊境上的人看來,這隻不過是一場在帝國中央的意大利展開的戰鬥。

總之,可以將前者的例子當做以整個非洲大草原為舞台展開的大象之間的激戰,感覺就好像由一頭體格最大的雄象率領的象群從對於自己來說不是很寬敞的大草原正麵排山倒海般衝過來一樣。這樣一來,連獅子也隻能害怕得躲在草原的一角觀望形勢了,因為如果貿然踏入草原的話,很可能會被橫衝直撞的象群踏成肉泥。連身為百獸之王的獅子都是這副模樣,經常敢於成群結隊與獅子為敵的鬣狗恐怕也隻有屏住呼吸等待結果的份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