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raVetera,維特拉軍團宿營地)的維特拉(現在的克桑騰)基地。這個軍團基地位於連成一線的萊茵河防線的最北端,也是第五雲雀軍團和第十五無敵軍團的駐紮地。不過在公元69年秋天,兩個軍團的精銳部隊都已經跟隨維特裏烏斯前往了意大利本土,剩餘兵力好像還不到5000人。高舉羅馬軍輔助部隊隊旗的奇維裏斯軍包圍了這裏,然後尤裏烏斯·奇維裏斯派遣使者到基地內,要求對方宣誓效忠皇帝韋斯帕薌。
對於留在克桑騰基地的軍團兵來說,拋下前往意大利支援維特裏烏斯的同胞改為支持別人的行徑簡直是天方夜譚,不用說,他們拒絕了這個要求。於是在尤裏烏斯·奇維裏斯的指揮下,叛軍從正麵的萊茵河以及其他三個方向的陸地展開了全方位的包圍戰。
戰鬥在低地日耳曼打響的消息數日後傳到了高地日耳曼最重要的基地——美因茨,駐紮在美因茨的高地日耳曼軍司令官弗拉庫斯在原低地日耳曼軍司令官維特裏烏斯前往意大利以後成為了高地、低地兩處基地的最高負責人,防守克桑騰基地就是他的任務。
但是,這名年老體弱的司令官原本隻是因為手下的士兵表示支持維特裏烏斯自己才順水推舟跟隨了他,其實他在內心支持的是韋斯帕薌。並且弗拉庫斯手下軍團長級別的將領中支持韋斯帕薌的人在數量上占了壓倒性優勢,隸屬高地日耳曼軍的3個軍團中,將領和普通士兵的想法卻存在出入。盡管在這個階段問題還沒有表麵化,但救援克桑騰的軍隊在組建時微妙地出現了拖延現象。
不過救援軍還是組建起來了。具體戰略是讓在美因茨過冬的第四和第二十二軍團北上,在波恩和諾伊斯分別與第一軍團和第十六軍團駐紮在這兩處基地的軍團兵會合,以共計4個軍團的兵力對抗叛軍。盡管號稱4個軍團,實際卻沒有達到2.4萬人的規定編製。雖然不太清楚準確的數字,但是應該減去被調到意大利參與內戰的軍隊人數。大致估計一下也隻有不到總人數的一半。
救援軍的總指揮當然由弗拉庫斯擔任,可是他隨軍行至諾伊斯後,卻決定將實際的指揮權移交給年輕的迪利烏斯·沃克勒,沃克勒是駐紮在美因茨的第二十二無敵軍團的軍團長。
然而,從美因茨沿萊茵河前往克桑騰的行軍卻是困難重重。首先,沒有按計劃籌集到足夠的軍糧,感到戰亂將至的農民們紛紛把收獲的糧食藏了起來,就算花錢也很難買到手。並且,人要是一直持續饑餓狀態的話會變得容易發怒,將領們和普通士兵之間的心理隔閡從這時開始顯露無遺,士兵們紛紛用無視軍規的行為來表達對指揮官的不信任。不過沃克勒的努力也有一些成效,救援軍從克桑騰的基地前進到了距離克桑騰基地一日行軍路程的地方。尤裏烏斯·奇維裏斯攻占羅馬軍基地的計劃頓時增加了難度,但就在這時傳來了第二次貝特裏亞庫姆戰役的結果。
維特裏烏斯一方在10月25日結束的第二次貝特裏亞庫姆戰役中敗北的消息傳到萊茵河下遊的克桑騰所需的時間,即使是通過驛站派遣快馬的方式也要用一個月。進攻方的行省兵和防守方的羅馬兵到了11月末或12月初的時候也肯定知道了皇帝維特裏烏斯兵敗如山倒的事實。萊茵河下遊一帶正處於連野獸都行動遲緩的嚴冬季節,德國的冬天不僅寒冷刺骨,還會有降雨。“萊茵河軍團”的士兵們得知自己擁立的維特裏烏斯完敗的消息後,想必心情變得就像德國北部的嚴寒天氣一樣,士氣已經蕩然無存。
然而,第二次貝特裏亞庫姆戰役的結果也給尤裏烏斯·奇維裏斯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既然韋斯帕薌取代維特裏烏斯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就不能再以要求宣誓效忠韋斯帕薌為由對羅馬軍的基地發動進攻了。無論是誰登基,羅馬的軍團兵都有向羅馬皇帝效忠的義務,原屬維特裏烏斯一派的“萊茵河軍團”的軍團兵們早晚會宣誓效忠韋斯帕薌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