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帝國的邊境(5)(1 / 2)

在這次科隆會談中,首次作出了創建“高盧帝國”的決定。建設一個包括萊茵河東岸的日耳曼人、西岸的日耳曼裔高盧人以及涵蓋從那裏一直到比利牛斯山脈為止的高盧全境居民在內的大帝國,將羅馬的勢力驅趕到阿爾卑斯山以南。這實在是一個宏偉的計劃,與後來以英國和法國為首的殖民帝國內部爆發的殖民地獨立運動不無相似之處。不過一旦這個計劃成功,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區就會回到尤裏烏斯·愷撒之前的狀態。耐人尋味的是,會談使用的語言是拉丁語,“高盧帝國”這個名字就來自拉丁語。這一點也讓人想起後世的殖民地獨立運動都不得不使用宗主國的語言來發起反對宗主國運動的事實。然而,導致這些“尤裏烏斯”們發起的獨立運動最後失敗的原因卻與後世的殖民地帝國完全不同。

不管怎樣,創建高盧帝國的目標明確後,作為領導者的“尤裏烏斯”們的士氣確實又提升了一個檔次,並且之後不久,高盧帝國還提前得到了一份“誕辰賀禮”。

這便是12月19日在羅馬卡匹托爾山上發生的大火。在日耳曼人和日耳曼裔的高盧人看來,供奉著羅馬人的最高神朱庇特的神殿起火成為了眾神拋棄羅馬帝國的證據,他們堅信這樣一來脫離羅馬帝國獨立的計劃必定會成功。頭腦清醒的奇維裏斯沒有相信這樣的迷信,但同伴們相信也沒什麼不妥,並且尤裏烏斯·奇維裏斯自己也感覺到了羅馬帝國正在走向滅亡。

卡匹托爾山起火的消息也傳到了萊茵河的羅馬軍團兵那裏,而且緊隨其後的是維特裏烏斯遇害的消息。沃克勒統率著一群垂頭喪氣、軍心渙散的士兵,接下來將要麵對更加嚴重的困難。然而沃克勒的肩上卻扛著死守整條萊茵河防線的重擔,也就是要守住防線上的各處要地,即美因茨、波恩、諾伊斯、克桑騰等軍團基地。而且,波河和諾伊斯之間還隔著已經被尤裏烏斯·奇維裏斯派來的日耳曼人實際占領的科隆,用於傳遞情報命令和輸送士兵的萊茵河艦隊也落入了敵人手中。

不過,沃克勒在成功守住美因茨的基地後又再次率軍北上,目的是救援已經據守城內戰鬥多時的克桑騰基地,他暫且順利地將軍隊帶到了諾伊斯基地。

在羅馬軍中說到軍團,並不意味著隻有羅馬公民權的所有者才具有應征成為軍團兵的資格。通常來說,軍團是由軍團兵和數量與此相當的輔助兵組成的。公元69年到70年的“萊茵河軍團”內的各軍團由於尤裏烏斯·奇維裏斯率領行省兵發動叛亂而人數有所減少,但還是有一些日耳曼裔以外的高盧人輔助兵存在。羅馬軍的軍團兵都穿著統一的軍裝,輔助兵的軍裝也是統一的。從軍裝來講,前者屬於重裝備,後者屬於輕裝備。二者分別擔任主要戰鬥力和輔助戰鬥力,在戰術上當然也有區別。

如今已成為尤裏烏斯·奇維裏斯同夥的特雷維利人的首領尤裏烏斯·克拉西克斯利用軍裝相同的便利條件,讓手下的士兵潛伏到了沃克勒指揮的羅馬軍團內部。羅馬人沒有強製要求所有場合都使用拉丁語,唯獨軍隊內的語言必須是拉丁語。就算出身部族不同的士兵潛伏進來,隻要會講拉丁語,在語言上就不會露出破綻。

在諾伊斯的軍團基地,沃克勒在出發前去救援克桑騰之前,照例向士兵們發表了演講。他事先察覺到了士兵們沉重的心情,因此講話時用的是一副悲壯的語調,借此來喚起士兵們對羅馬帝國的愛國心。

聽得入神的軍團兵和輔助兵中潛伏著克拉西克斯手下的士兵,這些人對沃克勒嗤之以鼻,並大聲斥責,打斷了他的演講。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他們從不知所措的士兵中間穿過,衝上演講台將沃克勒拉了下來,並用輔助兵經常使用的長劍刺穿了他的胸膛。事情發生在轉瞬之間,站在演講台附近的兩名軍團長也遭受了和沃克勒一樣的命運。

尤裏烏斯·克拉西克斯出現在因失去指揮官而陷入混亂的士兵麵前肯定是之後不久的事情,擔任反羅馬的首領的兩個“尤裏烏斯”要求身為羅馬公民的軍團兵發誓效忠高盧帝國,當然,闖入軍團基地內的叛軍一方的士兵們此時已經將軍團兵們包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