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帝國的邊境(6)(1 / 2)

在諾伊斯的軍團基地發生的事情也在克桑騰的軍團基地上演。克桑騰的軍團兵們經過長時間毫無勝算的守城戰後已經身心疲憊,而且防守美因茨基地的軍團兵也已經緊隨前麵的同伴宣誓效忠了高盧帝國。隻有駐紮在今天瑞士蘇黎世附近的一個軍團從這場“雪崩”中幸免,因此構成“萊茵河軍團”的7個軍團當中已經有6個軍團向日耳曼裔的行省兵屈服。難怪身為羅馬人的塔西佗會慨歎這是“從未經曆過的恥辱”。並且,這些軍團兵雖然發誓效忠高盧帝國,卻仍舊沒能避免淪為俘虜的命運。發誓效忠的羅馬士兵們被帶到了特雷維利人的根據地特裏爾,少數拒絕效忠的士兵當場被殺。這樣一來,萊茵河沿岸的所有羅馬軍團基地都落入了發動叛亂的行省兵手裏。羅馬帝國的北部防線——萊茵河防線自尤裏烏斯·愷撒以來首次徹底失守。

公元69年到70年的一年之間,發生了兩件動搖羅馬帝國安保體製的事件——從巴達維人的叛亂開始到創建高盧帝國為止的事件,以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暴動為導火索、以馬薩達要塞的玉石俱焚而終結的猶太戰爭。時間方麵,前者爆發於公元69年夏天,到公元70年秋天結束,前後曆經一年。後者從公元66年夏天開始,到公元73年春天結束,一共持續了7年。關於後世學者對這兩個事件的關注度,不知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目光比較側重於羅馬帝國和猶太民族對決這方麵,後者遠遠高於前者。除了關心羅馬通史的人之外,似乎高盧帝國事件被人們遺忘了。

不過,距此30年後由塔西佗寫就的《同時代史》敘述前者用了80頁的篇幅,敘述後者反而隻用了10頁。也就是說,羅馬時代的史學家塔西佗對高盧帝國事件的關注度顯然更高。

這可能是因為猶太戰爭的走勢給帝國安全保障帶來的是間接影響,相反,高盧帝國事件的結果卻會直接影響羅馬帝國。

猶太位於帝國東方安保體製的要害之地——敘利亞和埃及之間,因此對羅馬人而言同樣是重要地區。但是,猶太問題對羅馬來說可怕之處首先在於它會波及居住在其他地區的猶太人,其次是猶太民族有可能煽動帕提亞起兵反抗羅馬。當時的羅馬隻要在這兩種可能變為現實之前解決問題就可以了,更何況猶太離宗主國意大利比較遠。

與此相比,高盧帝國問題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如果尤裏烏斯·奇維裏斯的想法成為現實,羅馬帝國將要麵對的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以萊茵河為中心,西至比利牛斯山脈,東到易北河這個廣闊範圍內的敵人。再也沒有什麼“帝國北方的防線是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類的說法了,帝國的北方防線將退至阿爾卑斯山脈,意大利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遭到入侵。並且,正在進行猶太戰爭的羅馬軍團依然存在並充分發揮著作用,這讓猶太人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在提及時讚不絕口。相反,被視為羅馬全軍最強的“萊茵河軍團”實際上卻已經土崩瓦解。要說兩個事件哪一個給羅馬人敲得警鍾更響,衝擊更強烈,肯定是高盧帝國問題。羅馬人對這兩個事件的關注度所存在的差別即使時隔30年也沒有改變。

與高盧帝國問題存在關係的人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在創建高盧帝國、脫離羅馬獨立的計劃上達成了一致意見的人,包括萊茵河西岸的日耳曼裔高盧人、奇維裏斯所屬的巴達維人等與羅馬原本存在同盟關係的日耳曼裔部族以及居住在萊茵河東岸並與羅馬長期處於敵對關係的日耳曼各部族。

第二種是被這些日耳曼民族倒戈的羅馬人。第三種是居住在比利時、盧格杜南西斯、阿奎塔尼亞三個行省的高盧民族。為了便於理解,用現代的不同國家來表示的話,第一種相當於荷蘭和德國,第二種是意大利,第三種相當於比利時和法國。很難讓人認為是現代意大利人祖先的古代羅馬人迅速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反應,並馬上轉化為行動,可以說他們的對策是有效運用可支配力量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