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帝國的邊境(9)(1 / 2)

首先,對於背叛羅馬後發誓效忠高盧帝國的軍團兵們,隻用一句“一筆勾銷”便給予了寬恕。這些人身為羅馬公民不僅背叛了祖國,作為羅馬的正規軍也違反了羅馬軍的軍規,如果是現代的話,勢必難免被移交軍事法庭。

其次,身為羅馬帝國的行省人民卻禁不住日耳曼人的籠絡,打著創建高盧帝國的旗號,試圖脫離羅馬獨立的特雷維利人和林貢斯人也完全沒有被追究。除了戰死的人之外,在這兩個部族的實力派人士當中被處死的隻有叛亂的主謀之一——尤裏烏斯·瓦倫提努斯一人。

第三個是前麵提到的對巴達維人的處置。對於充當了叛亂發起者的這個部族,羅馬也貫徹了“一筆勾銷”的方針。這一係列現象中唯獨不存在“報複”這兩字眼。比起行使“勝者的權利”,羅馬人選擇的是以“寬容”相待。不是因為他們醒悟到了人道主義的可貴,而是他們覺得這樣更有效。

這個處置方式是否是凱利亞裏斯一個人的主意呢?從羅馬軍的傳統來看,前線的司令官擁有幾乎無限製的裁決權,與漢尼拔的講和是大西庇阿自己決定的,愷撒征服高盧後也按照自己的判斷進行了戰後處理。至於科爾布羅,雖然由皇帝尼祿委以軍隊執行作戰任務,卻未經戰鬥就決定與帕提亞講和。

隻不過,這些前線司令官的決定需要事後經過元老院的表決和市民的讚同才能立法確定為國策,話雖如此,其實可以說他們的決定幾乎沒有被否決過。

凱利亞裏斯不同於以上列舉的幾位在羅馬史上光彩奪目的大人物,並且他的對手不是什麼強大的敵人,隻是發動叛亂的行省人民而已。在他決定投入9個軍團的階段,羅馬一方可能就已經勝算在握了。隻要勝券在握,怎樣進行戰後處理應該也會一目了然。

筆者猜想,凱利亞裏斯從意大利本土出發之前就已經從穆奇阿努斯那裏接到了指示,因為這個時期穆奇阿努斯正在意大利專心於確保韋斯帕薌皇帝之位的工作,而他采取的方法不是“報複”,而是“寬容”。

維特裏烏斯曾經因為在對失敗者的處置上失誤而招致過怨恨,穆奇阿努斯沒有重蹈他的覆轍,並且他還巧妙地將因存心報複維特裏烏斯而把支持維特裏烏斯的克雷莫納夷為平地的罪魁禍首安東尼·普裏默斯降了職,這就是他深諳冤冤相報會導致國家滅亡這個道理的證據。

穆奇阿努斯還讓元老院表決通過了向遭受戰火的意大利北部居民提供損失賠償的提案,曾經支持維特裏烏斯的克雷莫納居民也被列入了賠償名單中。“一筆勾銷”的政策在宗主國意大利也得到了貫徹,前任皇帝維特裏烏斯一派的人員中,被處死的隻有他的親弟弟盧西烏斯一人,戰鬥到最後的士兵無一人遭到刑罰。

話說回來,人對於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即使是上司的命令也不會妥善執行。所以凱利亞裏斯應該也讚同穆奇阿努斯的想法,正因如此他才能穩住叫囂著報仇的士兵們,重新接納“變節”的軍團兵,接受曾一度倒戈轉向羅馬的行省人民再次承認羅馬霸權的要求,甚至還讓主謀奇維裏斯放棄了抵抗。

但是筆者認為促使穆奇阿努斯和凱利亞裏斯選擇寬容而不是報複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

那就是羅馬人自己認為發生從巴達維人的叛亂到創建高盧帝國為止的這一係列事件的真正責任在於羅馬一方,塔西佗也寫道:“這隻不過是羅馬人之間鬥爭的餘波而已。”如果不是一年之間先後出現三個皇帝,各為其主的軍團兵之間混戰不休的話,行省兵的叛亂就不會發生了。如果羅馬人沒有暴露出自己的無能,也不會讓行省人民覺得羅馬人不足為懼了。筆者認為穆奇阿努斯和凱利亞裏斯是在充分了解了個中情由的基礎上才選擇了“寬容”的處置辦法。

正因如此,對於這兩個人來說,寬容與冷靜毫不矛盾。始終堅持“一筆勾銷”的凱利亞裏斯接下來將要麵對的是更不可缺少“冷靜”的任務——與戰友蓋魯斯一起重建萊茵河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