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撤退往往比進攻要難,比起進攻的時候,需要更堅定的決心和更慎重的安排。抱病在身的塞斯提烏斯大概沒有這麼充足的勁頭了。猶太人得知羅馬軍團撤退的消息後高奏凱歌,並對撤退中的羅馬軍發動了襲擊。據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記載,羅馬軍團和友軍加在一起的戰死人數為步兵5300人、騎兵480人。就算不是猶太人,看到這個數字後也會認為猶太一方大獲全勝。塞斯提烏斯返回敘利亞安條克的總督官邸後不久就病死了。
羅馬軍慘敗的消息傳到了當時正在希臘的皇帝尼祿那裏,尼祿任命穆奇阿努斯接替塞斯提烏斯的職位,他認為事已至此隻有通過堅決的行動來解決問題了。雖然現在保持著友好關係,但敘利亞行省總督的主要職責仍然是監視東方的兩個大國——亞美尼亞和帕提亞的動向。尼祿覺得猶太問題超出了敘利亞總督的職權範圍,他決定起用韋斯帕薌作為猶太問題的唯一負責人。尼祿此時正遊走於希臘全境為他自作自吟的詩歌進行“巡演”,不過還是妥善處理了這件事情。而且尼祿還起用了因為在自己的詩歌巡演中打瞌睡被發現而自認出頭無望的韋斯帕薌,可見他的性格也是不拘小節的。
韋斯帕薌決定出動3個軍團參與計劃於來年即公元67年春天開始的鎮壓叛亂猶太人的軍事行動。事態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因為在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也發生了希臘裔居民和猶太裔居民間的暴力衝突。
至此,在130年間一直堅持充當調停角色的羅馬終於開始了與猶太的正麵對決。猶太問題牽扯到的絕不隻有猶太民族本身,這種複雜性是讓羅馬堅決采取行動的真正原因。從帝國東方的對決關係來看,依靠尋常的手段是無法解決猶太問題的:
希臘裔居民和猶太裔居民之間的對立關係——以亞曆山大、安條克、大馬士革為首的希臘移民城市。
猶太人激進派和猶太人穩健派的對立——耶路撒冷、猶太內陸地區。希臘裔居民聯合羅馬士兵與猶太裔居民的對立——以愷撒利亞為首的猶太地區內的港灣城市。
猶太人史學家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的觀點是,要想一舉解決這些問題,隻有出動羅馬的正規軍才行。另外,根據這位猶太人史學家的記載,麵對羅馬的正式反擊,猶太方麵也確立起了聯合激進派和穩健派的迎擊體製。
猶太人約瑟夫斯
在此出現了一位人物,為了能夠繼續接下來的話題,需要先對他進行一下介紹。這個人的名字叫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猶太戰記》的作者,從名字可以看出他是個猶太人。
他出生於公元37年,與皇帝尼祿同歲。父親出身祭司階級,母親擁有猶太王室血統,因此他出身高貴,也受到過符合猶太上流階級身份的係統教育。然而,他似乎是一個智力方麵比知識方麵更為優秀的人,在青少年時期,為了了解猶太教的整體麵貌曾經徒步尋訪各個宗派。與撒都該派、艾賽尼派都有接觸,也曾體驗過沙漠中的教團生活,後來又與法利賽派走得很近。無論從出身階層還是智力方麵來說,他都是應當進入猶太社會領導層的人。
公元64年,27歲的約瑟夫斯第一次來到了羅馬,他此行是作為最年輕的成員隨同使節團前去向皇帝尼祿請願,要求釋放在菲利克斯擔任長官的時期率眾在羅馬發動暴動而被押送至羅馬的猶太人。
這位年紀輕輕、頭腦清晰的猶太精英在乘船從猶太前往意大利的途中首次目睹了沿途的小亞細亞和希臘的各座城市,尤其是管理所有這些城市的帝國首都——羅馬。這個時期的體驗很可能在約瑟夫斯幾年之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到達帝國的首都羅馬後,這個年輕的猶太精英沒有甘做一名純粹的旅行者,通過一名猶太演員的介紹,他結識了皇帝的妃子波比婭·莎賓娜。皇妃波比婭是羅馬猶太人社會的保護者,因此他們彼此相識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美麗又善解人意的波比婭也不會拒絕接見一位相貌英俊、滿腹經綸的猶太青年。約瑟夫斯並沒有提及自己當時是否也麵見了皇帝尼祿,尼祿當時正在為羅馬一場大火的善後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可能沒有閑工夫接見這位猶太使節團中年齡最小的年輕人。總之,約瑟夫斯成功通過皇妃向皇帝請願,準許被囚禁的猶太人返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