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前往羅馬的提圖斯在途中得知了加爾巴駕崩和奧托登基的消息。接下來的奧托也隻是為起兵稱帝的維特裏烏斯一派疲於奔命了三個月,便從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結果,一直等待羅馬方麵回複的韋斯帕薌給了猶太一方長達一年半的休戰時間。
猶太一方當然將這段時間用在了增強防禦、儲備糧食等現實的防衛對策上。但是另一方麵,對於準備在攻防戰一觸即發的時候前來耶路撒冷共度逾越節的猶太人,卻沒有以戰爭將至為由阻止他們。非但如此,甚至還宣稱會獎勵像往年一樣在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的行為,他們斷言唯一真神守護的耶路撒冷絕不會落入異教徒羅馬人的手中。從耶路撒冷離開的都是穩健派的猶太人,即使不屬於激進派的人當中也有很多相信有神坐鎮的聖地耶路撒冷不會淪陷而留了下來。
戰爭重開
公元69年7月,韋斯帕薌剛被擁立為皇帝後就決定重新打響耶路撒冷攻略戰。因為出於鞏固韋斯帕薌皇位的目的,同時也是由於關係到之前所述的對東方全境的猶太人社會的影響,猶太戰爭是絕對輸不起的。
由於韋斯帕薌需要在埃及的亞曆山大等待時機,所以決定由提圖斯接替他擔任耶路撒冷攻略戰的總指揮。主力部隊除了參加過上一階段戰役的第五、第十、第十五軍團之外,又加入了第十二軍團,共有4個軍團。新參戰的第十二軍團是三年前由敘利亞總督塞斯提烏斯指揮撤退時敗給猶太軍隊的那個軍團,韋斯帕薌給了這個軍團雪恥的機會。與停戰之前一樣,主力的4個軍團仍然有各同盟國的士兵加入,統治猶太東北地區的阿格裏帕二世也親自參戰。羅馬軍以多國部隊的陣容打仗,與其說是為了增強兵力,不如說是為了告訴與自己為敵的一方(這次是猶太一方),處於羅馬統治下的其他各國與統治者羅馬是同心協力的。
攻打猶太首都耶路撒冷的羅馬軍中加入了猶太軍隊,而指揮這支羅馬軍隊的提圖斯身邊也有不少猶太人。讓30歲的提圖斯心悅誠服的尤裏烏斯·亞曆山大是在名將科爾布羅手下久經沙場的軍事專家,接下來是猶太王室的阿格裏帕二世,還有已經與提圖斯成為親密朋友的約瑟夫斯。這樣一來理所當然的結果就是,羅馬軍的參謀本部中不論羅馬人還是猶太人,都強烈希望能夠和平占領耶路撒冷。
但這也是一場與時間的戰鬥。維特裏烏斯被殺後,韋斯帕薌成為了唯一的皇帝,所以他不能無休止地拖延前往首都羅馬的行程,話雖如此,他肯定也不放心把攻打耶路撒冷的任務交給兒子,自己前往羅馬。年紀尚輕且缺乏戰場經驗的提圖斯指揮的戰鬥一旦出現拖延太久的跡象,韋斯帕薌就必須從埃及趕過來。也許有人會想,既然如此為什麼韋斯帕薌自己不繼續擔任總指揮呢?擁有“健全常識”的韋斯帕薌很清楚,當時羅馬帝國的混亂很大程度上是由皇帝的繼承人遲遲不確定造成的。他已經決定將來讓長子提圖斯繼承自己的皇位,所以耶路撒冷攻略戰也具有給提圖斯“鍍金”的意義。為了提高提圖斯的威望,同時也是為了將耶路撒冷作為凱旋的皇帝韋斯帕薌送給意大利民眾的“禮物”,攻占耶路撒冷的目標必須盡可能早日實現。
激進派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的耶路撒冷市內已是一片抗戰的呼聲,如果攻擊方的羅馬期望盡快解決的話,唯有一戰了。公元70年春天,提圖斯指揮的4個羅馬軍團在耶路撒冷城前布下了陣。
耶路撒冷是一座四周被懸崖峭壁包圍的天然要塞,要想攻占此地,隻能從沒有深穀天險的北麵進攻。耶路撒冷還有堅固的城牆保護,甚至讓人納悶,羅馬為什麼允許讓行省的一個城市建立起如此完善的防禦設施,而且城牆不止一層,而是兩層、三層地重疊在一起。一些重要建築周圍更是聳立著高塔和堅固的石牆,就連作為宗教場所的大神殿也有兩層城牆保護。
羅馬人自己的首都沒有城牆,卻允許自己統治的民族在城市周圍建起堅固的城牆,是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城市本身就是鞏固整個帝國防禦能力的要塞,但隻限於這些被征服者沒有對征服者羅馬發起反抗的時期。一旦他們發起反抗,羅馬人就要麵臨為打破允許被征服者建立的這些堅固城牆而耗費心力的局麵。不過既然選擇了敗者同化政策,這必然會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風險,公元70年的耶路撒冷攻防戰也因此連日上演激戰。